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为做好新时代地方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五年立法规划是立法工作安排的“最初一公里”,是地方立法工作的“任务书”“路线图”“施工图”。编制五年立法规划是指导地方立法的重要依据,也是市人大常委会发挥立法主导作用的重要抓手。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及时出台《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为持续开展好我市地方立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方向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认为,就五年立法工作进行规划是一次重大的实践创新探索。一是编制五年立法规划是市委交给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要政治任务。二是编制五年立法规划是以法治保障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三是编制五年立法规划是提高立法整体水平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增强地方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推动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立什么、如何立、何时立,是市人大常委会编制五年立法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时间启动立法项目全方位征集工作,突出精准收集,坚持开门立项,以新思路、新方式确保规划编制的各环节、全过程都能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市人大常委会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彻到立法规划编制工作的全过程,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充分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作用,扩大人大代表在立法规划编制工作中的参与作用,听取基层群众“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使立法规划更加接地气,更加汇聚民意;及时研究吸收代表关于立法的议案和建议;认真梳理各县(区)人大常委会和社会各界关于立法规划项目的需求和意见。同时,在阳泉人大网、《阳泉日报》等媒体平台发布征集立法规划项目公告,征集社会公众及各方面的意见。
在五年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强化立法工作的前瞻性、计划性、指导性,使确定的立法项目更加贴近和满足法治阳泉建设的客观需要。市委常委会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的专题汇报,研究审定了市人大常委会报送的五年立法规划。
从立法规划的“最初一公里”,到市委的批转执行,始终与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对标对表。这是一份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阳泉篇章相适应、与法治阳泉建设进程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所期所盼相适应的五年立法规划,在新的形势下必将充分发挥立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引领、推动作用,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坚持急用先行??着眼长远谋划
翻看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一个鲜明特点是既坚持急用先行,又着眼长远谋划。无论是正式立法项目,还是立法调研预备项目,全部符合设区市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立法各个方面的立法权限,体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立足实际、彰显特色,科学民主、提高质量等要求。
在立法程序方面,安排修改《阳泉市地方立法条例》,更好实现与上位法衔接,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地方立法的优势和作用。
在城乡建设与管理领域,安排制定7件地方性法规,其中正式立法项目5件,即:《阳泉市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办法》《阳泉市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阳泉市物业管理条例》《阳泉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阳泉市富硒农业发展促进条例》;预备立法项目2件,即:《阳泉市绿色建筑发展条例》《阳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安排制定2件地方性法规,其中正式立法项目1件,即:制定《阳泉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预备立法项目1件,即:《阳泉市煤矸石煤泥处置办法》。
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安排制定5件地方性法规,其中正式立法项目2件,即:《阳泉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阳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预备立法项目3件,即:《阳泉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阳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条例》《阳泉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
在基层治理领域,安排制定8件地方性法规,其中正式立法项目6件,即:《阳泉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阳泉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阳泉市殡葬管理条例》《阳泉市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阳泉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阳泉市野外用火管理规定》,预备立法项目2件,即:《阳泉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条例》《阳泉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透过这张任务清单,人们可以清楚了解到立法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准确把握五年立法工作的“着力点”。
坚持规划引领??提高立法质效
回顾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勇于求变、敢于求新、善于求质,凝心聚力、协调配合、扎实工作,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立法篇章,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提供制度供给,在推进我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彰显时代担当。
看得更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紧跟时代发展大势,紧盯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紧扣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积极拓展立法视野,因需、应时、统筹、有序开展立法工作,增强地方立法的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市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实施新修改的立法法,修改了《阳泉市地方立法条例》,进一步强化立法责任、完善立法制度、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为我市良法善治“定规立矩”。
想得更深,助力群众高品质生活。围绕群众呼声极高的物业管理,顺应民意,解物业管理之困,制定了《阳泉市物业管理条例》;围绕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了《阳泉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围绕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制定了《阳泉市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围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放心乘电梯的需要,有效提升我市电梯安全精细化管理水平,制定了《阳泉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
谋得更透,助力社会高效能治理。遵循客观规律和立法规律,充分考虑我市地方立法的需要,统筹兼顾地域协调性、历史延续性、法规衔接性,确保立一件、成一件。围绕让滹沱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制定了《阳泉市滹沱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围绕我市实施数字经济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数智新城建设,制定了《阳泉市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办法》,是全国设区市首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地方性法规;围绕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和新能源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合规使用,防治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群众健康,制定了《阳泉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立法同普法、法律监督结合起来,既把法规制度制定好、执行好,也把立法故事讲好、法规制度宣传好,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规划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不断丰富立法形式,强化立法保障,凝聚各方合力,共同贯彻实施好五年立法规划,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努力为不断开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阳泉篇章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