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权力的来源和运行方式,回答了谁来治理国家、怎样治理国家、国家治理要实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制度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加强人大监督职能,把权力运行置于人民监督之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内在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都是为了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彰显“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大开展监督,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百姓所望、人大所向,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彰显制度的人民性。

  做好人大监督工作,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主动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认真研究人大监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来衡量和检验人大监督工作的成效。要牢牢把握人大监督工作的指向,在开展监督工作时注意抓重点,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问题,查清病灶、对症下药,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使人大监督的过程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和促进发展的过程。

  群众反映的问题,往往范围较小且目标明确,要通过“小切口”监督聚焦党委重视、群众关切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确定其中一个或多个涉及问题解决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的事项进行监督,从而推动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坚持小切口、大视野,小问题、大逻辑,始终注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监督的“小切口”实现效果的“大纵深”。实践证明,“小切口”监督由于切入点相对较小,更容易聚焦实际问题、反映民众需求,更容易把监督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长久,更容易取得监督的实际效果。

  “小切口”监督所面对的问题,其中一部分涉及面广、解决周期长,并且社会关注度高。这类影响深远、具有持续性的项目更加需要持之以恒的监督推动,这就要求地方人大有针对性地加大长效监督的力度,谋划制定监督工作长期规划,对需要关注的重点监督项目进行前瞻性思考,做好打持久战、长期攻坚的准备。在这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有不少创新做法:就同一个问题在一届内连续开展监督,少数问题甚至延续数届持续跟踪监督;就同一问题在同一年内,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连续开展监督,例如全国人大持续近20年推动长江流域生态治理、10余年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都充分体现出了人大监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韧性。

  各级地方人大也有许多彰显长效监督成效的典型案例。地方各级人大通过持之以恒的长效监督,在人大监督的韧性与刚性优势下,完全能够推动关系人民群众的重大问题最终得以解决。目前我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红色领航战略推进、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推广、轨道交通协调贯通、招商引资内生动力挖掘、生态环境保护升级、教育资源重塑优化以及人民群众关切的各类民生问题等方面持续发力。但目标任务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刚性的持续推动。做好做实人大监督工作,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完善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提升人大监督质效势在必行。

  倾听人民呼声,激发监督的内生动力,发挥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方面。要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大常委会的监督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从人民群众那里获取监督的动力、智慧和办法,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要利用人大监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不受各种因素影响,紧盯问题不放手,接续跟踪直至抓出成效,同时坚持人大监督“长了牙齿”的刚性,监督一旦启动,就会产生强制力,就要有结果、见成效。要厚植为民情怀,为民排忧解难,通过不断加强“小切口”长效监督实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彰显人大担当。(王修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