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要根据自身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研判区域资源开发方向,挖掘现有产业的发展潜力,打造区域康养产业集群,构建区域文旅康养共同体;优化文旅产业,开发高质量文旅产品,推进文旅产业项目建设;优化品牌建设,鼓励吸引各类资本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推进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康养产业,使其早日成为支柱产业。

 

  文化旅游康养产业是大众旅游时代消费升级的产物,内含的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等发展特性对产业供给提出新的要求。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要聚焦文化自信、文旅融合,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要求将文旅康养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在这一背景下,我市要根据自身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推进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康养产业,使其早日成为支柱产业。

  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成就。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完善;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营商环境显著改善;文旅融合初见成效,“文旅+”新路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乡村旅游潜力释放,文旅助力乡村振兴;部分康养小镇发展规划初具雏形。

  我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优势。一是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既有山岳、河流、温泉、湖泊、瀑布、溶洞、林地等自然旅游资源,又有内涵丰富的长城文化、儒家文化、民俗文化与红色旅游等人文旅游资源。二是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我市地处太原、石家庄两大省会城市之间,具有承东启西、双向对接的区位优势。三是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我市植被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森林景观有狮脑山、翠枫山、冠山、刘备山等,是典型的园林城市;水域景观较多,主要有滹沱河、桃河、娘子关瀑布、大汖温泉等。四是良好的客源市场。我市作为京津冀等省市赴晋旅游的必经之地,在拥有本土客源市场的同时,还可有效覆盖省内外的周边市场。

  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优势尚未凸显。我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基础较差,文旅康养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不清晰;缺乏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文旅产业有待完善。我市文化旅游产业依然存在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文旅产品同质性较高,创新力不足;景区内旅游项目普遍较少,游客停留时间较短,缺少可以串联市内旅游景点的精品旅游线路;文化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但开发力度明显不足;旅游产业要素链不长,只注重对景区、景点的开发,忽略了与其配套的设施的开发建设;A级景区亟需提档升级。

  品牌建设亟需优化。文旅康养产业品牌化建设意识已经初步形成,但还未在市场上打出响亮的品牌。品牌项目资金运用尚待加强,资金来源与投资渠道开放程度与透明度不高,商业资本注入与外来投资市场化运作吸引力不大;品牌打造与经营专业化水平不高,品牌建设中缺少对品牌的精细化管理;A级景区品牌意识普遍不强,品牌打造、品牌建设、品牌竞争长期弱化,缺乏代表自己形象和品牌的龙头景区,导致没有吸引力和客源。

  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优化产业布局。一是政策支持,要以全省做好“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大文章为契机,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对我市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推动康养与文化旅游、康养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二是确定方向,从文化层、服务层、资源层三大层面入手,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种种元素,并加以提炼加工,确定文旅康养开发模式。三是明确路径,研判区域资源开发方向,从旅游“游购娱食住行”角度出发,增加游客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明确开发主题和定位,遵循旅游发展规律和旅游市场的需求,分层次和成体系打造相关产品,满足高、中、低端多层次的文旅康养市场需求;整合上下游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现有产业的市场高度和发展潜力,促进康养产业的品牌效应,提供区别于周边市场的产业基础,将现有产业向康养产业靠拢转型;与新型业态联合发展,打造区域康养产业集群,推进和完善康养旅游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实现区域旅游业向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转型,并构建一系列“康养+”模式;构建区域文旅康养共同体,实现文旅康养全域发展,充分挖掘康养价值,将区域打造成为一个产品丰富、产业完善、服务健全、营销多维的“文旅康养共同体”。

  优化文旅产业。引进文旅运营企业,开发高质量文旅产品,打造沉浸式演艺项目品牌,加大文创商品产业开发力度,推进文旅产业项目建设,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打造全域旅游品牌,塑造文化旅游新形象;激活工业遗产价值,打造特色工业文旅品牌,对工业遗产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挖掘文化价值,合理开发利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厚植乡村旅游发展优势,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营销,打造“太行深处有人家”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娘子关龙头景区,引领我市A级景区提档升级;激活城市夜间经济,重点打造大阳泉古村等夜间旅游项目,适度增加娘子关、大汖温泉、藏山等A级景区夜间消费项目,试点推广夜间门票免费政策;延伸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产业链,提升旅游景区酒店、餐馆的档次和服务质量。

  优化品牌建设。鼓励吸引各类资本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康养小镇、康养乡村、康养社区等,加快构建多样化、高品质、全周期的“静养阳泉”康养产品体系;全力打造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康养企业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