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乡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以下简称“乡镇安监站”)及其工作人员已经成为监督管理农村基层安全生产的“前哨”,是保证农村基层安全生产的“神经末梢”,是维护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为全市安全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目前乡镇安监站的建设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配备人员不足,体制内在编人员与乡镇临时雇佣人员基本对等,且年龄普遍老化,后继乏人;专业力量不足,目前乡镇安监站工作人员当中很少有人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但却要承担专业的监管任务,这使得基层在履职过程中显得有心无力;工作责任和压力大,安全生产作为底线工作,属地一旦出现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事故,乡镇安监站工作人员首当其冲,轻则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重则丢掉公职、丢掉工作甚至可能受到刑事处罚。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了部分乡镇工作人员都不愿意从事安监工作。

  乡镇安监站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是要破解乡镇安监站无人干事、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无章理事的难题,充分调动安监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政府科学规划和顶层设计,以此来化解乡镇安监工作难题。

  建议:

  扩宽人才引进渠道。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提高人才引进质量,从制度上解决乡镇安监人才紧缺的问题,实现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对于急需和紧缺人才,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事业单位岗位自主引才。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等专业技术人才,可经面试、考察直接聘用到事业单位。

  提升人员业务能力。一方面引入年纪轻、专业素质高的安监专门干部,另一方面要加强安监站队伍的建设。建议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列出专项经费,保障安监人员培训经费。以培训、轮训等形式为载体,锻造一支懂业务、能执法、敢履职的“三过硬”安监铁军。通过邀请专家集中教育培训、观摩式执法、联合执法办案、“一对一”帮带办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广泛采取“集中学、外出学、研讨学和进修考试”等方式,切实提升基层安监站业务素质能力。

  完善多元奖励机制。建立完整的奖励机制,要从制度上保障基层安监站人员的加班、奖励、补贴、休假、培训等各项利好政策落实到基层。同时,应当注重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状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其减轻心理压力,真正做到身体和心理“无病上岗”。要做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互配合、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安监人员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工作的认同。选择和培养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干部作为典型,正面宣传,激发广大安监人员的工作认同感和荣誉感。要畅通基层安监干部的“上升通道”,为其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工资待遇、职称职级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上升空间,让他们真正看得到希望。

  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乡镇安监站对属地生产经营单位的日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重大。建议市委、市政府启动容错纠错机制,为基层干部提供制度上的保护,真正让基层干部在开展安监工作中克服“怕出错”的心理障碍,“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既要建立科学完善、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方面的容错纠错机制,更要在实际工作中将其落到实处。同时,要严格明确事故的认定程序,科学规范问责方式,特别是在判定个人责任的时候,要在多方调查基础上,全方位客观、公正认定责任,不能简单套用问责条款,保证基层安监工作人员的合法权利。对于确有失职渎职的、玩忽职守等过失的,要依纪依规从严惩处;对于应当启动容错纠错机制的,给予容错免责和改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