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精准扶贫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我市的扶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收效明显,从推进扶贫模式创新、全面深化对标提升、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构建大扶贫格局、严格脱贫过程管控等方面着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有序推进和落实扶贫项目和举措。近几年来,我市举全市之力,推进扶贫攻坚,成效明显,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档立卡的1.19万户2.68万贫困人口已实现了整体脱贫,但仍然需要持续的帮扶、推进、巩固和提高,才能真正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

  从实际来看,全市需要帮扶的130个贫困村和328个低收入村的大多数贫困人口大都分布在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资源缺乏、产业发展落后地区,其自我发展能力较差,距离实现小康水平仍有一段路子要走。为此,扶贫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精准施策,创新产业技能扶贫机制,解决贫困乡村发展问题,明确产业技能扶贫的思路和措施,做好产业技能扶贫文章是实现脱贫攻坚,确保不返贫、不减收,并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的关键和最重要的手段。

  建议:

  1.因地制宜,选择、调整和优化适宜的扶贫产业。贫困对象要脱贫,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增加收入。充分发挥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结合我市贫困村实际,重点发展和有序增加蔬菜、杂粮、脱毒马铃薯、水果、中药材、饲草、畜牧、养蜂、休闲农业、电商和干果经济林等,确保贫困户有长期稳定的收益。政府及相关的帮扶队伍要继续做好扶贫产业优势、产品需求弹性调查研究工作,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产业基础,因村因户、分类指导实施产业扶贫,进一步明确产业技能扶贫工作的重点、策略和措施,因地制宜,精准推进,有条件的乡村要帮助打造特色产业园、休闲旅游园等,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进园务工,多渠道实现贫困对象增收。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和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让贫困户享受农业生产经营的收益,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扶贫路子。

  2.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对扶贫优势产业的投入,管好用好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今后两年要用好市级和县区两级财政的专项资金,重点对贫困村已实施的中药材、干鲜果、薯类、畜牧、养蜂和休闲农业等产业进行持续的扶持,形成规模发展效益。扶贫资金要专款专用,合理使用,加强监管,严厉打击乱用挪用现象。对参与产业开发的贫困户给予种苗、肥料等补贴,并进一步扩大扶贫到户贷款覆盖面,让贫困户获得参与产业开发的基本资金,让每一个贫困户都能在扶贫惠农政策中获益。

  3.加大培育和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土地流转,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完善权益保护。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到2018年底,全市已实现贫困村至少一个合作经济组织,今后要充分发挥好这一平台的作用,释放出更多的团队和组织活力。同时,最大限度地支持贫困户以承包土地、林地经营权、闲置房舍、劳动力等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并通过订单生产、入园务工等方式,实现租金、股金、薪金等多元收入。优化环境、营造氛围,全力支持和引导企业到农村兴办农业产业园、农场和各类实体,贫困村可以集体林地、土地入股,贫困户可以扶贫贷款入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贫困户能够实现收益保底、按股分红。另外,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吸收更多的贫困人口就业,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企业补贴。

  4.坚持扶贫与扶志、输血与造血、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对象的致富能力。要加大力度推进和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要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结合市场和岗位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要统一培训主体,规范培训机构,将技能脱贫培训和其他农村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培训和诚信意识等培训统一起来,力争纳入政府扶持范围,坚持数年持续推进,使大多数贫困户及其未升学的子女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及就业创业能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和高校、科研机构对接,争取得到更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要充分发挥市、县、乡三级农技人员的作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指导,加大智力技能扶贫力度,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