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建议:
一、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宣传教育常态化。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融合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团体章程中。
弘扬优秀家风。以“好家风、好家训”为重点,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传承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挖掘乡土民俗道德文化,开展“颂中华经典、学道德模范、做有德之人”的活动。
评选道德模范。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创新表达方式,推动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深化拓展“阳泉好人”“县区好人”“街道好人”“社区好人”推荐评选评议活动,建立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媒体宣传展示机制,树立好人好事鲜明导向。
开设道德讲堂。推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进讲堂,使之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群众参与道德实践的社会课堂。
做好公益宣传。在全市各县区主要街道、学校围墙(栏)等绘制张贴文化墙,市广播电视台定时播放中华传统文化节目,将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与电视媒体的通俗表达融合,从而达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的良好效果。
二、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
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学校要向学生系统地宣讲中华传统美德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科教学实现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的和谐统一。
开展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广泛开展“日背一语、周学一篇、月有展示、学期有比赛”诵读活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开展弘扬传统美德活动。开展“日行一孝”“日行一善”活动,大力倡导学生在具体行动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养成“抬手做好事、随处可行善”的良好习惯和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开设传统文化特色课程。鼓励各中小学自选特色项目,开展“一校一品”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
三、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活态传承
挖掘、细化建筑群所包含的丰富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并大力宣传,同时坚持开发与保护相辅相成的原则,按照“以旧修旧,修旧如旧”的原则,加大对全市已申报古村落的保护力度,使古村落文化活态传承、生态传承。
四、挖掘人文资源,打造特色文化
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扬我市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优秀的民俗活动,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定期举办民间文艺汇演、手工艺比赛、民间传统趣味运动会等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
五、重视传统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基层的宣传文化工作者学习、进修,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文化主管部门要为民间艺人提供更多的艺术学习平台,举办民间文化研修班,促进地方文化艺术人才的成长,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