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司法局工作人员到荫营古镇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李嘉欣摄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4年,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市委“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深入实施营商环境首位战略,引导全市各级各部门依法履职,引导市场主体诚信守法经营,全力打通法治化营商环境领域难点痛点堵点,不断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以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完善政策体系

  规范涉企执法

  我市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加大力度完善法律制度体系,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各级各部门聚焦营商环境建设难点痛点堵点,稳步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

  全面清理相关政策文件,破除企业发展障碍。针对因上位政策文件发生改变或主要内容已被新文件覆盖等原因,废止市政府相关政策文件,确保法规政策文件立有准则、废有依据、改有目标,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从源头上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行政复议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深入开展行政复议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畅通复议渠道,普遍设置涉企复议案件申请绿色通道,开展行政复议“进专业镇进园区进商圈进商会”活动,积极“问需于企”,“点对点”提供精准服务。做优做实调解,实现“阳光调解”和“精准化解”有机统一。我市的涉企行政复议工作经验被《山西司法行政交流》转载;一份涉企行政复议法律文书在全国评审中获得优秀奖,为全省唯一。行政复议调解和解率、案结事了率、意见书发放率等多项业务指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优化行政执法方式,“一业一册”变事后处罚为事前预防。市住建局、市公安局等部门明确企业合规经营事项,制定重点行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南手册(“一业一册”),主动、提前为市场主体合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提供全面准确的秩序规则,引导企业规范经营、守法经营,避免违法风险,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

  构建“1+5”破产审判新机制,全面清零“僵尸企业”。市中级人民法院创新破产审判模式,构建“1+5”新机制,即“政治引领+府院联动、抢抓机遇、规范管理、监督指导、智慧赋能”。通过高规格配置专业队伍,与政府部门联动,成功处置国有“僵尸企业”,盘活大量资源,妥善安置职工。同时,规范破产审理流程,加强监督指导,推动成立破产管理人协会。强化智慧赋能,利用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公开,加快推进破产处置。

  常态化开展“经济体检”工作,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市审计局围绕金融要素配套,开展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专项审计调查,在有关国企经责审计中积极关注产业投资基金运营管理情况;围绕人才要素配套,分别开展人才政策、稳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促进人才汇聚和留存,为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围绕民生要素配套,在对供水、热电等公益类国有企业审计中,关注收费标准、便利措施、服务效能等情况,推动打通基础服务“最后一公里”。

  优化助企服务

  激发市场活力

  2024年以来,我市通过搭建“企业家驿站”平台、送法进企服务、创新助企机制等,不断拓展司法助企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助企服务更加贴心、立体、有效。

  搭建“企业家驿站”,精准惠企助企。市人民检察院制定《推进“检察护企”专项行动暨2024年“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方案》,围绕“四大检察”一体综合能动履职,搭建“企业家驿站”阳检立体护企平台,持续加强同其他政法机关的协调配合。以“深入调研问需于企+健全完善两级检察机关与工商联检察联络机制”为有力抓手,走进全市100个规模以上企业和重大项目基地,从金融创新、知识产权、数据合规、网络安全、犯罪预防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便捷、有效的检察服务。

  打造“小芸说税”普法品牌,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式税收法治宣传矩阵。市税务局线上突出数字支撑,持续完善“政策找人”机制,优化升级“小芸说税”普法品牌,创响“平税相逢”“税声”“盂税晨读”等县区税宣品牌。线下突出辅导兜底,打造由“业务骨干+公职律师+法律顾问”组成的专业保障团队,“点对点”开展政策辅导,及时精准为企业讲解辅导适用的税费优惠政策,不断扩大政策宣传面,确保纳税人、缴费人“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护航“专业镇”发展,把专业法律服务送到“家门口”。市司法局组建服务专业镇法律服务团,精选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律师、公证员为成员,为专业镇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案件代理、法治体检等针对性法律服务,帮助企业查找法律漏洞,完善和规范运行机制,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调解“进企业”活动。把调解组织引入商超市场、园区景点、商会企业等领域,积极联合市调解协会、市场监督、仲裁委、税务、工商联、金融等部门、社团组织,建立和规范专业性调解组织,打造品牌调解室,开展调解“进企业”活动,大力宣传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企业开展面对面宣讲,解答群众咨询。

  创新科技应用

  助力企业发展

  我市借助科技力量,以现代化科技手段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增添新动能,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立体的司法服务。

  “数智”赋能行政执法,加快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围绕行政执法活动规范化、执法数据资源化、执法监督常态化目标,积极推进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信息化建设,建成以法律法规库、执法办案平台、执法数据分析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督平台(“一库三平台”)为主体的市综合行政执法平台,实现行政执法活动全过程记录、全流程智能和可回溯监管,以数字化手段为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赋能增效。加快推进市综合行政执法平台在全市综合行政执法领域推广应用。按照试点先行、系统对接、逐步推广的方式,选定在城区、平定县和市城管局先行试点,积极稳妥推动各行政执法主体上线应用工作。截至目前,城区、平定县正在推进基础信息录入;市城管局已全面开展应用工作。

  首创“科技治超”新模式,切实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探索非现场治超执法新模式,率先在全省建成了“源头科技治超平台”,构建起“全过程记录、全业务上线、全路网监控、全链条管理、全方位服务”的科技治超新模式,实现了“正向可监管、逆向可溯源、全程可跟踪”的治超新格局。同时研发“源头单位服务”小程序,可以快速获取平台推送的预警信息、服务信息,自助查询信用评价和违法记录等,及时掌握货车装载、车辆轨迹、货运量等治超业务相关信息,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帮助源头企业降本增效。(刘志娟 李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