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圈”出美好生活
  • 访谈主题: 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圈”出美好生活
  • 访谈日期: 2025年02月24日
  • 访谈嘉宾: 上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郭建南,桥头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侃
  • 访谈简介: 日前,省商务厅等5部门联合发布全省第二批星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认定结果。城区上站街道晋东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德胜东街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上榜。本期节目,上站街道办、桥头街道办的相关人员将介绍具体做法。
访谈摘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由阳泉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推出的《在线访谈》节目今天来到演播室的嘉宾是上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郭建南,桥头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侃。

郭建南: 主持人好!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刘侃: 主持人好!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请先介绍一下上站街道的大体情况。

郭建南: 上站街道位于我市市区中心,是市、区两级政府所在地,辖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下辖10个社区,有社区干部79人,常住人口23998户41628人,有116个居民小区,设69个管理服务网格,485个微网格。辖区驻地单位376家,各类经济实体2450个,是全省“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街道”和全市“城市基层党建示范街道”。

主持人:如何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工作,有哪里具体做法?

郭建南: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事关百姓冷暖、民生福祉。近年来,上站街道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按照“拓展空间、丰富业态、提升品质、服务群众”的工作思路,探索提出“一核+三全+四提+多维”全链条服务模式,高标准探索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新模式,全力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坚持“问需于民”一个核心。自一刻钟生活圈创建以来,上站街道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标尺、以为民造福为目标,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社区为平台,以群众为主体,进一步提升便民服务功能,拓展便民服务空间,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2023年小阳泉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荣获省级第一批四星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晋东社区荣获省级第一批三星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2024年上站街道晋东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档升级为四星级,同时,德胜东街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也获评省级第二批四星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构建“三全”模式,让幸福“出圈”。

构建全龄化友好体系。首先,聚焦“一老”,我们探索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依托晋东社区养老服务站和城区老年福利中心打造“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统筹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开展银龄服务,构建“一站一校四餐厅多室”的养老服务网,形成“生活圈”“饮食圈”“文化圈”“服务圈”,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养老需求,让幸福养老“触手可及”。我们街道建成“一站”即全市占地面积最大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站——晋东社区养老服务站,实现辖区老年人在家门口养老。“一校”即我们在德胜街社区开办老年大学分校。“四餐厅”即辖区内建成了金三角社区、市政府大院社区、小阳泉南社区、晋东社区4个老年餐厅,15名老年餐厅工作人员,辐射了辖区10个社区的41628人。聚焦“一小”,开展托育、社区暑期夏令营等多元教育服务。依托城区综合托育中心,对0-3岁幼儿进行学龄前全天候托养教育。辖区社区每年暑期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围绕社会实践、课业辅导、兴趣培养、亲子课堂等四个方面涵盖了科普、安全、红色研学、环保、手工等内容。围绕“一青壮”,大力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招聘活动。依托阳泉市零工市场,为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提供了平台。2024年度为辖区困难家庭提供就业岗位45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6人,青年创业、创新、就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实施全领域环境提升。全面提升社区人居环境。对德胜街、小阳泉南等10个社区76个小区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40部。将晋东一社区门前1600平米空地进行硬化提升改造,积极申请省体育局室外社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配置与居民日常喜好的走路跑步、打球等相适应的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智能健身器材、健身路径等40万元的体育健身器材,被大伙亲切的称为“家门口的健身场”。

打造全时段服务阵地。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站等阵地,全年365天开放。在常规工作时间的基础上,推行错时延时、预约办理的弹性服务制度,在延时服务时间内,社区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民生事务、社会保障等多方面服务,并配备了便民设施,如爱心暖柜里的热水、雨伞等,让居民享受“家”般的温暖。通过“超长待机”,满足群众在家门口不同时间段的服务需求。

聚焦服务四推进,“圈”出幸福新生活。

推进服务智慧化,“圈”出便捷生活。为提升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率,上站街道积极拓展社区便民生活圈应用智能化场景,探索智慧化智能应用,发挥“邻里微光”社区服务治理云平台功能作用,进一步拓宽线上征集掌握民情民意渠道;40项服务事项实现街道、社区两级“就近办”,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便利。

推进服务便利化,“圈”出品质生活。在完善居民基本保障类业态的基础上,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消费选择和休闲娱乐场所。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购物、餐饮、休闲、家政、快递、维修等23种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31种服务。居民出门步行3分钟即可到华龙超市、晋东便民市场买菜购物,5分钟可到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医,8分钟即可到上站小学、阳泉市第十九中学上学,10分钟即可前往阳泉市老年大学参与文化养老相关活动课程,切实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满意清单”。

推进服务多元化,“圈”出群众幸福感。为了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服务更有特色,上站街道结合社区服务半径及资源优势等特点,培育“新晋邻 蕴园美”、“德邻有爱”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每月月底根据节气节日、纪念日等因素公示下月活动计划,发动志愿者、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开展了如“二十届三中全会”主题宣讲、“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过传统佳节”“百人饺子宴”“孝暖重阳,爱满金秋”等主题系列活动。举办“科技机器人挑战赛”“文明婚俗”宣传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94场,满足了不同居民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进服务网格化,“圈”出群众安全感。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优化辖区网格划分,推行“党建+微网格”工作机制,将原有300-500户的大网格细化分解,以30-50户为基数,设置50个微网格,并按照“一网格一支部”的原则,成立了8个网格党支部、23个微网格党小组,以线下“面对面”、线上“微信连心群”等形式,承担信息员、代办员、调解员、协管员、宣传员“五大员”职责,成为社区治理“神经末梢”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推动了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构建多维合作机制,?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上站街道积极与辖区驻地单位签订《社区党建联盟协议书》召开党建联席会议,交流工作经验,找准联建单位服务契合点、需求连接点,梳理出资源、需求、项目三个清单,常态化开展“5来作贡献便民服务日”活动,积极引导党组织和党员“进社区、回小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基层治理,用好用活“双报到”力量。截至目前,已有368名在职党员到小区报到。组成“法律顾问团、社区能人团、街坊议事团”和“老街百事帮”志愿服务队参与小区治理,形成了“三团一队”小区服务队伍,将包联单位、包联党员、社会组织及片警、供电、供暖、供水、市政等职能部门融入服务队伍,为居民提供精准高效服务,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主持人:桥头街道办的总体情况给大家做个介绍。

刘侃:桥头街道地处原阳煤集团四矿,东至河神庙,西至虎尾沟,南至桃河北岸,北至石卜咀村、富山村,辖区面积10.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约5.06万人,户数约2.3万户。阳煤四矿有着102年的开采历史,是名副其实百年老矿,拥有辉煌历史的同时也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工矿城市区。阳煤四矿2009年破产后,大量劳动力外迁至昔阳、和顺、清徐、运城一带。现存主要驻地单位为升华总公司、宏厦一建、宏厦三建、云潭物业第四服务中心等企业。桥头街道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管理和服务以矿工及家属为主体的纯居民的城市街道。

主持人:如何打造一刻钟生活圈?

刘侃: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自2024年以来,桥头街道按照“一体两翼”发展思路,以煤山路为中轴线,不断向两侧延伸。桥头社区、桥西社区处于对称的“两翼”位置,凭借得天独厚地理优势,吸引了包括便民生活超市、果蔬超市、品牌连锁餐饮、诊所药店、美容美发、快递服务、培训教育等不同业态商家入驻。单拿桥头社区来说,生活圈内商业网点261个,涵盖基本保障业态网点19种、品质提升类网点28种,同时我街道推行“专业服务+志愿服务+资源链接”的服务模式,在社区内开设工会驿站、妇女儿童之家、日间照料、“赛赛自习室”等场所,实现了便民服务“一步到位”,群众生活“一站集约”。桥头街道始终聚焦“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通过优先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业态,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业态齐全、智慧便捷、商居和谐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格局。2024年桥头街道桥头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入选全国第四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桥头社区、桥西社区荣获山西省第二批三星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让“爱”到家,兜牢民生底线。

桥头街道60岁以上老人1.2万余人,占常住人口比例高达25.2%,辖区呈现老年人偏多、退休人员多,高龄、空巢老人多的特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极大地便利了辖区内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一方面,居民在家门口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享受基本生活所需,也能享受到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品质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激发了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从而进一步拉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带动了多种业态的集聚与发展,还涌现了如线上平台运营、智能化管理等新兴职业,就比如桥头社区新引进的商户泉乎甄选超市,该超市不仅可以提供线上选蔬菜商品,还能提供上门送货服务,商品菜品不仅新鲜质量好,价格还低廉,低于市场价2%。新型超市的引进也提供了更丰富、多元化的就业机会,促进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升,提高就业质量,搭建“逢十招聘”就业信息互通平台,带岗位送技能进社区,组织招聘会5场,技能培训2场,在“家门口”为100余人推荐了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辖区就业压力。

聚焦“一老一小一特殊”,不间断开展义诊、托幼、老年关爱等便民志愿服务活动。养老方面:桥头街道积极推进养老服务工作,主动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新情况。探索“街道牵头+社区主导+市场化运营”的模式,通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行养老助餐服务,打通餐饮商家到老年人家最后一公里,实行“送餐”上门,辐射周边居民约5000余人。其他社区食堂建设以此为试点,扩大辐射面,为居民提供更贴心、更暖心的服务,打造“幸福食堂”,真正把“幸福食堂”成为点亮群众生活中的幸福“食光”。托育方面:四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为解决居民特别是双职工家庭“带娃难”的迫切需求,弥补0-3岁婴幼儿服务空缺,社区面向辖区居民提供以“临时托、计时托”为主的公益性托育活动,桥头街道积极探索社区托育服务,依托心愿、明珠幼儿园建设,打造了一刻钟便民托育圈,实现了全龄全域的婴幼儿健康养育全覆盖,开启了社区普惠托育新模式。特殊人群:桥头街道织密困难特殊群体医疗兜底保障网,加强与阳煤二院合作对接,健全困难特殊群体医疗兜底保障机制,与阳煤二院签订合作意向书,重点聚焦困难家庭心理障碍患者住院治疗和医养深度融合方面,为社区内老年性痴呆、高龄失能及精神障碍等患者,提供生活护理、诊疗、疾病控制等服务。

环境利民,“圈”起幸福舒适圈。

桥头街道集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出发点,努力将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桥头街道桥头社区立足群众需求,坚持小口切入,从便捷化、精细化、规范化多点发力,用服务的“温度”换取群众的“满意度”。过去桥东街上私搭电线、车辆乱停乱放、小商小贩随地摆摊现象严重,桥头街道果断采取措施,积极配合路政维修桥东街路面,并以此为契机,联系供电局拆除老旧电线杆。为解决车辆乱停乱放问题,与交警 一大队积极协商,重新规划车辆行驶线路及方向。街道行政执法队联合城管不定期对商贩进行劝诫教育。经过多方努力,桥东街上焕然一新,真正让居民朋友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下一步,我街道将合理布局商业设施,打造桥东街网红打卡点,促进网红经济发展,让更多的人愿意走进桥头,了解桥头。

文化惠民,“圈”筑心灵归属感。

桥头街道充分整合辖区内有限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充实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桥西社区开展理论宣讲、道德讲堂等活动16场次,举办了“多彩文化活动 点亮居民生活”群众文艺汇演、社区居民趣味运动会等大型活动4场次,以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为契机,策划“品味浓情端午 传承中华文明”“盛世共明月 真情暖中秋”等8场次主题活动,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传承的魅力。通过放映公益电影、文艺汇演等活动,为居民缔造视觉与听觉双重盛宴,鼓励居民走出家门积极参与,营造浓郁社区文化氛围。同时不断深化桥头街道“鸿雁”特色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形成“1-2-3-4-5”的“鸿雁”宣讲模式,开展基层党员群众宣讲580多场,线上线下惠及85万人次,不断让党的理论政策飞遍红色沃土,飞入寻常百姓家。

平安建设,打造安全居住圈。

桥头街道建立“一体多翼”矛盾调解工作机制,打造“正锋调解室”“爱心唠嗑队”等矛盾调解品牌,桥头社区依托矿区司法所、矿区社区矫正中心、综治中心,及时调处邻里纠纷、物业纠纷、婚恋家庭矛盾。矿区税费征缴争议联合处置分中心在桥东街挂牌成立,完善综治“税务+社区”双网格联动工作机制,实现了社会保险费征缴争议“一事多头跑”向“一站办多事”的转变。社区积极开展冬季安全“敲门行动”,为38户孤寡老人送上安全服务。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新时代“枫桥经验”正在社区逐步形成。

主持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在哪些方面?

郭建南: 下一步,上站街道将继续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与养老托育圈、文化休闲圈、健康健身圈、金融服务圈、快递服务圈等圈圈相融,营造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场景。以精准满足居民需求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提升社区生活消费的便利化、品质化水平为目标,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改善服务民生、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下一步,桥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继续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创新社区商圈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引导商圈内企业、商户及党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践行社会责任。充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加强对现有资源的统筹,整合共建企业的力量,“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标示着时间的尺度,更体现着城市治理的温度、美好生活的刻度。桥头街道将继续深度聚焦“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围绕生活更幸福,服务更便民,走稳走实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真正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成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幸福生活圈”。

主持人:再次感谢二位做客今天的节目,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