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主题: 政策解读面对面(九)
- 访谈日期: 2025年02月13日
- 访谈嘉宾: 阳泉市科技局副局长李雪枫
- 访谈简介: 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关于印发“晋创谷·阳泉”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2024-202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本期节目,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雪枫将从方案的出台背景、总体思路、建设布局、产业定位、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解读。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由阳泉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推出的《在线访谈》节目。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市科技局副局长李雪枫。
李雪枫: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
李雪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步伐。建设晋创谷是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更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动实践。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发挥阳泉比较优势,加强政策集成,汇聚各方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生态,努力在成果转化引领、产业振兴升级、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破题蹚路,打造新引擎、释放新动能,让创新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全力提升阳泉产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的阳泉样板,制定了本《实施方案》。
主持人:“晋创谷·阳泉”的总体建设思路是什么?
李雪枫:总体上,《实施方案》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委“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聚焦科技创新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创新要素、促进四链融合、实现产学研贯通,以平台、人才、项目、成果、服务等为抓手,深入实施特色产业集聚、创新服务提升、成果转化促进、科技金融协同、创新生态优化晋创谷创新驱动“五大工程”,将“晋创谷·阳泉”打造成为链接京津冀创新资源的先行区、先进成果转化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科技引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强化与京津冀的协作联动,对接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优质资源,承接相关产业,通过产业协同和科技合作等推动阳泉高质量转型发展。二是坚持产业创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培育,促进产学研用精准深度对接,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创新力。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或引进市场化的第三方专业团队负责运营,以市场化理念建设、运营、管理平台,加速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动与融合,推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四是坚持特色发展。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着眼高端、面向前沿,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打造特色产业优势集群。制定了明确的阶段建设目标,到2024年底前,“晋创谷·阳泉”总体规划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起步区办公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超过10万平方米、入驻科创团队和初创企业不少于30家、全时入驻企业(团队)人员超过400人,区内科创型企业营业收入值超过3亿元。到2026年,“晋创谷·阳泉”初步建成,成为全省晋创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及其他新型研发机构20个以上;新技术产业化应用不断壮大,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达到100家;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建成双创服务平台20个以上,创新基金规模超过5亿元,培育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区域内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人才、技术市场交易额等主要指标持续增长,使“晋创谷·阳泉”成为晋东区域创新企业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四链”融合助推器,示范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主持人:“晋创谷·阳泉”的建设布局是什么?
李雪枫:“晋创谷·阳泉”依托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总体规划面积约24平方公里,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策源区、起步区和拓展区。策源区以阳泉本地高校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基地,引进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团队。起步区包括高新区中电(阳泉)数字经济产业园、阳泉市高新技术创业园、阳泉云谷科技创新园、阳泉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拓展区前期以阳泉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东区科技园、阳泉中天智慧环保产业园、庙堰新材料产业园、泉东产业园、现代智慧物流园以及平定经开区张庄新型工业园区和盂县经开区秀水双创智造园、西烟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承载平台,逐步辐射带动晋东区域其他工业园区。
主持人:晋创谷·阳泉的产业定位是什么?
李雪枫:立足阳泉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强化与京津冀协作联动,承接相关产业,对接优质资源,通过产业协同和科技合作等推动阳泉高质量转型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细分领域,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聚焦智算中心、智能网联汽车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智算中心。依托“百度+云峰”协同互补的“双算力中心”优势,应用分布式供能、液体冷却、热场管理等先进技术,提高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建设全国算力网枢纽节点,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智能算力服务,形成与太原、大同、吕梁数据中心差异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化数据中心集群,更好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智能网联汽车。深化自动驾驶全域开放测试运营,拓展物流配送、共享出行、公共交通、环卫作业、智能矿山、无人零售等应用场景,建设“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全国试点,形成“点-线-面”贯通融合的全场景自动驾驶服务体系,培育发展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等配套产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积极推进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工业互联网建设,引育壮大工业自动化控制、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处理、卫星遥感等领域企业,大力发展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兴软件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拓展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传媒、社交、生活等多维应用场景,提升信息技术服务能力。
(二)新材料主要聚焦电池材料、磁性材料和耐磨材料。
电池材料。聚焦产业链补链强链引链,引进储能电池关键材料、核心部件、设备集成以及充放电等关键技术和材料制造项目,重点发展新型锂离子、钠离子等储能电池材料制造,推动钠离子电池相关标准制定,打造光伏组件智能生产基地,提升源网荷储协调互济能力,加快新型电力体系建设。
磁性材料。发挥磁性材料产业和资源优势,引育磁性材料企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和稀土废料回收再利用行业,拓展其在智能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电机、变频空调、核磁共振仪、人工智能等高端领域的应用,力争建设全省磁材生产基地。
耐磨材料。引进耐磨铸造企业,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逐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鼓励企业向高端耐磨材料、精密铸件、大型铸造件等新兴高端产品延伸发展,提升我市耐磨产业整体水平。
(三)节能环保主要聚焦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材料、资源循环利用。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材料。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资源,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材料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完善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制定行业标准,开发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品,充分利用技术和产品优势,招引相关企业,推动我市打造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领域产业集群。
资源循环利用。充分发挥国家级大宗固废利用基地优势,引育固废综合利用企业,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煤矸石、粉煤灰、废金属、废催化剂、废活性炭、生活垃圾等固废综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逐步构建起“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生产基地”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体系。
主持人:晋创谷·阳泉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李雪枫:《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入实施特色产业集聚、创新服务提升、成果转化促进、科技金融协同、创新生态优化“五大工程”,提出18项重点任务,对“晋创谷·阳泉”建设提供全面支撑。
一是实施特色产业集聚工程。提出聚焦特色产业发展、科学编制产业规划、强化科技企业引育3项任务,加强资源供给,做好要素配置,打造特色产业优势集群。
二是实施创新服务提升工程。通过组建高水平专业化运营机构,建立全方位公共服务运营体系、全链条科技成果孵化体系、全天候创新服务支撑体系4项任务,强化产业资源导入,引导相关技术成果、公共服务平台、科创团队和企业在园区落地集聚。
三是实施成果转化促进工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支持和全流程服务机制,通过鼓励科技成果在晋创谷转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开展服务、壮大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3项任务,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晋创谷·阳泉”转移转化。
四是实施科技金融协同工程。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提出构建科技创新基金体系、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创新政银保担合作模式3项任务,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五是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提出推动创新政策落地实施、鼓励在晋创谷创新创业、建立创新绩效评价机制、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务、深化区域合作交流5项任务,多措并举优化创新生态。
主持人:如何确保《实施方案》工作任务的落实落地?
李雪枫:《实施方案》提出,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组建由市长担任组长的“晋创谷·阳泉”建设工作专班,建立高效协同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强化政策支撑。制定“晋创谷·阳泉”创新驱动平台专项政策措施,建立政策落实责任制,加强政策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
三是做好推进落实。建立“晋创谷·阳泉”尽职免责制度和专项考核机制,推动重点工作落实落地。
四是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对“晋创谷·阳泉”典型运行机制、管理经验、建设成效的梳理总结和示范推广,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主持人:晋创谷·阳泉的专项支持政策有哪些?
李雪枫:晋创谷·阳泉除享受省级1+5专项政策和综改区优惠政策外,我们还提出了13条具有竞争力的优惠政策。
第一条是支持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在“晋创谷·阳泉”设立独立法人机构,或与入驻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产业化。对在“晋创谷·阳泉”转化或产出的实验室科技创新成果、中试科技创新成果,经评审给予30万元-100万元的创新资金。对落地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经评审按实际需求免费使用办公空间和公共中试基地(实验厂房),最多不超过3年。对完成中试熟化且在三年内实现产业化的项目,一次性给予企业最高200万元的奖补资金。对重点优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支持。
第二条是支持中试平台建设。健全“政企校研”合作机制,对企业牵头建设,通过市场化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中试服务的中试平台,中试设备购置费达到1000万以上的,按照年度新购置设备总原值的30%,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补助,最多不超过3年。
第三条是设立“先投后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专项。经遴选入驻“晋创谷·阳泉”的科技型企业,可申请承担“先投后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专项。
第四条是强化技术转移市场化服务。在“晋创谷·阳泉”的技术转移机构,为入驻企业开展科技成果 (评估)评价、技术转移等各类科技服务,按其年度在区内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绩效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
第五条是支持产业发展类自主选题项目。建立“晋创谷·阳泉”自主立项项目备案管理机制,对高校、企事业单位依托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通过非财政资金渠道自主立项管理的30万元(含)以上的开放课题、自主研究课题等项目,视同阳泉市重点研发项目进行备案管理。
第六条是支持“高精尖”科技创新。对获得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奖励的企业,按奖励额1:1配套奖励资金。对新承担国家、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单位,项目实施进展绩效正常和状态良好的,按项目上年度实际国拨、省拨经费的3%奖励研发团队,每个项目最高奖励50万元。
第七条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引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完成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在“晋创谷·阳泉”开展服务。服务机构代理入驻企业专利案件并胜诉,按照每案不高于5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主持、参与标准制修订的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经评审对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项目给予最高30万元的资金支持。
第八条是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在“晋创谷·阳泉”全面落实省、市加强人才培养引进的支持政策。对企业柔性引进的领军人才、专家学者(团队),经评审按照国家级、省级(团队)专家标准,每年分别为引才单位发放10万元、5万元补贴,最多不超过5年。支持企业全职引进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牵头开展科研项目。开通“晋创谷·阳泉”科技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第九条是强化创新联合体组建。企业依托重大创新平台,跨地区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在“晋创谷·阳泉”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关键技术、基础前沿技术协同攻关,吸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企业入驻并取得明显示范带动效应的,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
第十条是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加大科技领域信贷投放,设立5亿元“泉科贷”支小再贷款专项额度。对于科创型企业贷款保持较高增速、科技型信贷产品创新效果明显的金融机构,在货币政策工具运用、项目对接、财政性存款存放等方面予以支持。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企业给予贴息、担保费补助。
第十一条是引导基金投向科技领域。招引各类社会资本和科创基金,探索建立天使基金与产业投资基金联动模式,在阳泉高新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下设立科技创新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重点投资晋创谷创业团队和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对于在我市的股权投资机构,投资晋创谷内非上市科技型企业并形成实体产业的,按其实际到位投资额的1%给予奖励,最高奖励200万元。
第十二条是建立完善政银担险协同模式。推动财政资金、银行贷款、融资担保、保险资金一体化配置,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对早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研发类信用贷款本金损失,市财政比照省财政分担比例给予最高不超过45%补偿。对单户担保金额1000万元以下,且担保费率低于1.5%的科技型企业担保业务给予担保费率补差。
第十三条是建立“晋创谷·阳泉”尽职免责制度。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现金奖励、科研人员创新宽容失败、政府投资基金允许不超过80%比例项目失败率、科技信贷尽职免责等制度,加强科技、金融、财政、审计多部门协作联动,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机制。
主持人:再次感谢李局长做客今天的节目,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