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省阳泉市锚定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方向,聚焦农业、交通、旅游三大产业深度融合,提出“串联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景区景点,突出特色建设风情小镇、特色村落、田园综合体,打造‘全域旅游之城’”的发展目标。

市政协将此课题列为2025年度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议题,组建专题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以“乡村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之美推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农交旅融合发展”为重点,联合县(区)政协、民主党派、相关职能部门,深入5个县(区)、10多个乡镇村,遍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主线和部分支线,围绕沿线景区景点、公路配套服务设施及农业产业发展等情况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市政协近日召开常委会会议,围绕“深化农交旅融合发展 建设高水平旅游目的地”进行协商议政。

阳泉市交通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协同推进五大(主体、慢行、景观、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了主体系统总里程688公里,主线全长286公里,支线、连接线全长402公里,连接23个乡镇258个村庄,建成景观道和慢行道90公里,基本形成完善的路游融合设施网络。

“旅游公路作为串联资源、激活文化、转化生态价值的重要纽带作用初显。但在公路配套设施、沿线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利用、产业提档升级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专题组认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已由大规模投入转向“建管养运营”并重的效能转化阶段,亟须聚焦价值变现,推动模式由“财政输血”向“造血创富”转型,释放其作为“经济线”(串联景点、展示文化、销售特产、促进消费)的潜能,积极探索以“公路为链接、旅游为载体、文化为灵魂”的农交旅融合发展路径,将旅游路升级为引领区域振兴的生态路、景观路、文化路、产业路和富民路。

乡村市集是我国千年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是活化乡村文化、带动乡村人气、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更是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新赛道”。市政协常委马俊建议,各县区相关部门要依据公路沿线村庄的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将市集布局与文化元素相融合,打造出不同主题的集市,比如将非遗技艺、民俗表演等元素融入集市场景,打造“可带走的文化记忆”。

“要通过旅游活动将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推广,为农业产业和文化产业打造共生空间,带动游客消费,提升产业价值。”与会人士认为,要充分挖掘乡村市集的潜力,整合资源,创新发展,让乡村市集从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边的“过路风景”升级为“驻足场景”,真正把“流量”变“留量”,把“颜值”变“产值”,带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