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的盂县秀水镇东关北村,孩童在绿化景观间嬉戏,老年人在凉亭中闲谈,住宅小区外的金龙街商业区人流如织,叫卖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这幅和谐景象的背后,是这个位于盂县县城中心的典型“城中村”历经转型的生动写照——从“无地可种”的生存焦虑,到新旧村统筹的治理难题,再到“上楼”后传统文化的延续困境,东关北村用发展逐一破解难题,实现了美丽蜕变。
2015年,张根全担任东关北村党总支书记后,带领全村踏上了“破题”之路。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东关北村由普通村庄跃升为“标杆村”,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阳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更是于今年5月摘得“全国文明村”这一国家级荣誉。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村庄美、产业强、农民富、乡风好”建设目标,既巩固了发展成果,又持续推进治理创新与文明提升,绘就出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住有所居、劳有所得:村民实现“户户分红、人人安心”
东关北村毗邻盂县县城,村民过去长期以种地为生。随着城市化推进,“无地可种”成为现实挑战,加之前期基础设施薄弱,村民一度面临生存与居住的双重压力。为走出困境,村集体主动探索资源转化路径,将土地转为可经营资产,成功实现了从“依赖土地”到“资产增值”的转型。
东关北村首先从改善居住条件破题,实施棚户区改造,打造现代化居住环境,让村民告别了过去“雨天泥泞、出入不便”的尴尬,迁入宽敞明亮、配套齐全的新居。小区内道路整洁、路灯齐备、健身设施完善,老人悠闲散步,儿童快乐玩耍,洋溢着幸福生活的气息。
住房改善为全村发展筑牢了基础,村子发挥主干道环绕的区位优势,将金龙街沿线住宅楼底层商铺统一规划,通过租赁经营打造繁华商业圈。如今这里商铺林立,涵盖家居、超市、餐饮、服装等多个领域,原本闲置的土地资源转化为持续增值的商业资产。
村民史慧琴是直接受益者之一。搬入龙潭苑小区后,她不仅住上了新房,还进入村办企业盂县东关物业管理中心工作。“这里环境好、绿化好,和以前比真是天壤之别,每天上班心情都很舒畅。”她说。
为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东关北村推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清产核资,以2017年底在册的1828名村民为基数,成立东关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自2019年底起实行按股分红,人均每年2500元。
此外,村集体陆续创办盂县东关物业管理中心、盂县东通贸易有限公司、盂县致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盂县兴北房屋租赁有限公司4家企业。这些企业优先录用本村村民,为不同年龄、不同技能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实现稳定增收。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东关北村始终注重提升村民的获得感。村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由村统一缴纳,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养老补助,旧村村民生活用水和垃圾处理费用也由村集体承担,住小区的村民都有住楼补贴,加上股份分红,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连续6年每年超千万元,毎年用于村民分红、养老金缴纳及补助发放的支出超过700万元。村民真正实现了户户有分红、人人有保障。”张根全说。
阳光村务+网格化管理:治理秘诀是村民的参与权
随着村庄转型,新旧村并存、商业区吸引外来人口、村民变市民等新变化,对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东关北村以优化治理为目标,从制度、监督、服务三方面发力,主动适应治理形态与村民观念转变,实现治理效能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
村民思想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知晓村情、参与村务管理的诉求日益增强。针对这一变化,村子将“村务公开”作为治理核心:不论楼顶维修、水表更换等民生小事,还是建广场、修楼房等重大项目,都须先经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讨论,再通过村务栏公示,真正实现“村里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村民李玉斌说:“过去对村务知之甚少,现在事事公开,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为推进民主参与,村子划定村民小组,选出31名村民代表,成为“群众代言人”。村民代表田全亮以前觉得“村务大概了解就行”,现在态度彻底转变,他说:“既然当了代表,就要尽责,开会必到,把大家的意见真实传递。”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村纪检委员、村监察联络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三员合一”改革,提升监督实效。赵建生作为“三员合一”人员,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比如村里低保户评定需经党组织会议集体讨论,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签字确认,并在村公示栏公告,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监督。
“发现问题我可以直接向乡镇纪委书记汇报,监督更有力了。”赵建生说。他围绕村“两委”履职、“三重一大”决策、“小微权力”运行等开展嵌入式监督,确保村务规范透明。
面对乡村治理,东关北村支村“两委”还有自己的心得。张根全说:“我们村域面积大,含新村和旧村,因此划分片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全村124.86公顷行政范围划分为24个网格,明确范围与责任,让治理更精准。”
网格员韩晓红负责龙泉苑2号楼和6号楼的84户居民。她之所以对网格情况了如指掌,得益于坚持“刷脸”工作法——定期入户走访、巡楼检查,及时为居民处理事务。“整天在网格里转,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比事后整改更及时有效。”她说,能独立处理的当场解决,难以处理的及时上报协调。
“治理不能只靠‘两委’,更要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张根全说。东关北村通过完善治理清单和章程制度,用好“一约四会”,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建立多元民主协商议事机制,形成党总支、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多级参与的治理新格局。
传统温度与新风气韵:文明是约定更是日常
东关北村既注重传承文化传统,支持村民发展,又通过文明实践培育新风,让“传统温度”与“新风气韵”相融相生,村民生活更加和谐舒心。
村里在新村龙潭苑小区建有一条百米文化长廊,长廊两侧精心布置的展板错落有致:既有村民风采、法治宣传、村规民约等内容,也有村里发展变迁的老照片与未来五年发展的新图景。
离龙潭苑小区3公里远的文体活动中心里,热闹劲儿丝毫不减。村民刘琪环退休后闲不住,牵头组建了舞蹈队、模特队,经常参加县、镇文艺演出。“我们队的氛围就像村里的氛围,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刘琪环说。
东关北村格外重视传统技艺传承,不仅拥有市级非遗盂县剪纸技艺,更守护着省级非遗盂县桃仁月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大虎是东关北村人,原先因店面限制难以扩展销路。2017年,村里将龙泉苑临街700平方米商铺租给他,支持传统工艺发展。“有村里的支持,手工月饼能走进更多市民生活中。”张大虎说。
更令人感动的是,住进楼房的东关北村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从未褪色。村民杨小林是典型代表。婆婆失明后,她成了老人的“眼睛”,每天悉心照料衣食起居,中午还要赶回旧村为年迈母亲做午饭。有人问她累不累,她总是笑笑:“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他们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她还将每年的分红攒下来,给老人买吃穿用品,“有了这笔钱,日子轻松多了”。
这样的孝行在村里不是个例。村子长期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通过宣传栏、广播、微信群广泛宣传,推动“讲文明、树新风、做表率”成为共识,让“孝老爱亲”从传统美德化为日常行动。
采访过程中,张根全电话不断,他笑着对记者说:“评上全国文明村后,总有人联系来参观学习。”言语中流露出的自豪,也折射出东关北村变身“幸福村”的奋斗密码——坚持以民为本,从“治理有效”到“乡风文明”,一步步铺展出一幅宜居宜业、和谐美好的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