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暑假,矿区因一群青年学子的到来焕发别样生机。从课堂上的趣味教学到红色遗址的研学探访,暑期里,东南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的实践团队走进矿区,以实践为笔,在这片兼具红色基因与人文底蕴的土地上,书写着“教学相长”与“知行合一”的青春篇章。

  7月14日,矿区南楼小学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老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星歌计划”社会实践团队。在为期十余天的暑期夏令营中,14名来自全国十余个省份的团队成员,围绕建筑文化、美育与实践学习三大主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课程,用实践启迪童智,以体验助力成长。

  首堂摄影课便抓住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一句“这是摄影还是拍照?”的提问,引出了关于摄影故事性与角度的探讨。课堂上,同学们踊跃作答,争相上台当模特、试拍“作品”;户外实践环节,团队成员带领同学们化身小摄影师,带着相机穿梭于公园,将色彩、构图知识融入取景框,用镜头捕捉“有故事的瞬间”。“老师,看我拍的这张框架构图照片。”“这片树叶的形状好特别。”同学们在光影变幻中努力找寻观察世界的新角度。

  “当情绪来敲门,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心理课着重探讨情绪的重要性。团队成员通过播放《头脑特工队》电影片段,引导同学们区分不同情绪的特点与生活中的表现,在角色扮演、故事传递等互动环节让抽象的情绪变得可感可知,而“情绪曼陀罗画”的绘制,更让孩子们在色彩与线条中进一步理解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地域文化课程则让孩子们化身“小侦探”,沿着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在古建飞檐斗拱间探寻文化遗产的魅力;又“穿越”至明清时期,在晋商传奇故事中感受“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让本土文化在童心中扎根。

  如果说摄影是用光作画,那么拓印则是用心去感受万物的肌理。在“拓印实践”环节中,同学们变身为“纹理收集家”,将粗糙的树皮、清晰的叶脉、篮球场的地面纹理都化作创作素材。拓印纸轻轻覆盖,颜料细心涂抹,物品的肌理便跃然纸上。看着独一无二的作品,孩子们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这场夏令营以实践为桥,让知识走出课本,让学习融入体验,不仅点燃了孩子们对知识的热爱与创造的激情,更成为大学生们践行“实践出真知”的生动课堂。

  “这次阳泉之行,让我深受震撼与感动。在革命旧址,先辈们的牺牲奉献精神让我明白了何为初心;在工业遗迹和现代工厂,我看到了阳泉从能源重镇向多元发展的转型活力。特别是与地方领导和前辈们的座谈,更让我深感青年在服务地方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2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大学生杜小雨的感言,道出了实践团队的共同心声。

  8月4日至8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心家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我市,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实践研学交流活动。研学首站来到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老照片与旧物件讲述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银圆山庄,这座融合晋商文化与红色基因的古建筑,其精湛的“三雕”工艺令人赞叹。马家坪变电站里,队员们聆听着20世纪50年代工人筚路蓝缕建起新中国第一座110千伏公用变电站的故事,其中“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从矿区沙坪街道大村村化石展示馆见证土地的沧海桑田,到“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触摸”工业遗址,历史印记处处可寻。百团大战纪念馆内,泛黄的报纸、锈迹斑斑的武器、老兵的勋章……300余件藏品串联起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在百团大战纪念碑前,队员们敬献花篮。

  矿区的暑期大学生实习实训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在红色土地与实践课堂中汲取了成长的力量,更让他们的青春视角与创意,为矿区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教育形式的创新带来了新思路。(赵大宝?范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