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大力推进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

废弃矿山披新绿 青山银山两相宜

曾经的废弃矿山修复后已种上了油松。

挖掘机作业。

  生态是最大的优势,绿色是最美的底色。去年以来,郊区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对65个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图斑进行修复。曾经的废弃露天矿山变为连片耕地、林地、草地,一个个生态“伤疤”重现绿水青山。

  位于郊区杨家庄乡的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点——白家庄生态园修复点(新增16号图斑)过去因开采铝矾土造成了生态破坏,形成了长68.16米、宽约40米,最深处近50米的深坑。坑内碎石、矿渣遍布,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经过工程修复,过去满是碎石的深坑被回填,整齐地种上了苗木。

  郊区生态修复项目部负责人尹平元介绍,白家庄生态园修复点修复面积131.85亩。工程队入场后,将深坑覆土,回填了约11.7万立方米的渣土、平整平台4.2万平方米并覆土,在坡面建了鱼鳞坑,种植了油松、白皮松,还有部分柏树。气温回暖后,施工人员计划在平整后的坡脚种植爬山虎。

  白家庄生态园修复点地形呈带状,施工人员在这里建了简易道路,道路两侧连片种植了一人多高的油松,给北方的冬天带来了绿意。在施工现场,尹平元指着一块新覆土的土地介绍,这里曾是一个深约20米的坑。修复前,碎石遍地,植被破坏严重。治理过程中,施工人员将这里层层覆土、压实,整修成了与周围连片的土地。“与刚进场施工时相比,现在这个修复点的面貌变化很大。覆了土,种了油松后,这里变得生机勃勃。”尹平元说。

  “这一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后,我们还计划发挥优势,创造经济效益。”郊区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郊区计划在这里打造高标准的白皮松育苗基地,带动全区苗圃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较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去年以来,郊区在省、市的安排部署下,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科学推进生态修复工作。郊区成立了生态修复工作领导组,由区长任组长,多部门联动,保证工程顺利施工。郊区还以乡镇为单位,强化监督,积极做好工程衔接等工作。

  生态修复以来,郊区有关部门与设计单位山西环新宇益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施工单位山西大地民基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无缝”对接,保证生态修复工程顺利进行。郊区还抽调精兵强将,组织精干力量为生态修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严格把控各个环节,层层压实责任,加强各方联动统筹协调,倒排工期,按照时限要求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冬季施工的难题是天气寒冷、每日的施工时间短等。山西大地民基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要求工程队倒排工期,细化工程任务,制订每日工程计划。施工单位还调动了40多台挖掘机、10多台铲车、近90台工程车同步参与生态修复工作,确保工程如期完工。

  在郊区荫营镇东梁庄村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623号图斑)现场,连片的土地已经平整出来,每块地之间还设置了田间道路。尹平元说,东梁庄村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治理面积约150亩,回填土方约500立方米。治理完成后,项目恢复耕地93.5亩、灌木林地56.1亩。

  为了让当地村民了解生态修复,工程队还通过制作宣传展板、发放生态修复工程资料等方式,加大修复工程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生态修复工程的知晓率。

  东梁庄村的土壤硒含量较高,因此村里的优势产业为红薯种植,村民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与村里协商后,施工单位结合地形,扩大了修复范围,总治理面积达186亩。眼下,治理项目已经完成,东梁庄村计划将新增的130亩耕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配备水泵房引水,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生态修复和农民增收双赢、“青山银山两相宜”。(任继萍 温荣鑫 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