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查看肉牛繁育情况。

  1月6日,郊区西南舁乡杜家庄村村委会副主任翟跃军一大早就急匆匆地往村里的牛舍赶。“前不久,我们村的140头西门塔尔牛搬了‘新家’。有一头刚出生半个多月的小牛还不适应新环境,这几天食欲差、没精神,我得帮它‘开小灶’,特殊关照一段时间。”翟跃军边走边说。

  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村杜家庄村靠着规模种植苹果、引进耐火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实现了整村脱贫。脱贫后的杜家庄人并不满足现状,又瞅准时机发展起了西门塔尔牛养殖产业。“原先的牛舍是利用村里的旧厂房改建的,仅能容纳七八十头牛。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建新牛场势在必行。”翟跃军介绍,“去年12月,我们的新牛场才建好。新牛场不仅面积大了,布局也更合理了,咱村里肉牛养殖产业更有后劲了。”

  来到牛儿的“新家”,放眼望去是依山而建、整齐排列的牛舍,用钢架分隔成的牛圈、饲料区和喂料区。毛色白棕相间、体型壮硕的西门塔尔牛,有的卧在地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有的在食槽旁津津有味地吃着秸秆草料。“冬天,牛的活动量减少了,进食量更多了,每天会消耗两吨左右的秸秆和饲料。”正在加紧粉碎秸秆的牛场管护员杜爱金说。喂料区里的分槽栏是新牛场区别于旧牛场的设置,牛儿靠近时会触碰到一个小拨片,被自动分配到不同的分槽栏内。翟跃军说:“有了这个装置,牛儿吃草时就不会你争我抢了,也方便我们按照每头牛的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管护措施。比如,针对母牛和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我们可以调整饲料的营养配比。”

  前两年,村里刚尝试肉牛养殖,对于如何喂养、防疫,村民缺理论知识,更缺实践经验。随着村里肉牛养殖规模逐年扩大,牛场的工人个个争当“牛专家”。配饲料、做防疫、学保育,大家在养牛这件事上很下功夫。参加学习培训、聆听专家指导,牛场工人个个成了技术能手。“每天在牛场忙活,准备草料、喂牛、打扫牛舍,虽然辛苦,但一想到俺们靠着它们脱贫增收,就干劲十足。”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杜计川笑着说,“看见最近一个月新下的20头小牛一天比一天壮实,我的辛苦就没白费。”

  肉牛每天会产生大量粪便,工作人员及时将牛粪收集起来变废为宝,牛粪成了村里农作物的肥料。“村民种的玉米和秋收后的秸秆,我们统一收购喂牛;牛场产生的牛粪,是天然的有机肥,附近的果农、大棚经营户抢着要。”负责清理牛粪的工人翟二狗说。

  从一开始的不知道怎么做、不敢做,到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今,杜家庄村在致富路上“牛”劲儿十足,种养均衡发展的产业布局,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新牛场建成启用,我们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几年的时间,我们也积累了不少养殖经验。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在提升肉牛养殖水平和整体效益上下功夫,全力推动西门塔尔牛养殖产业壮大升级,筑牢脱贫不返贫的‘底子’。”翟跃军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了。(郭鑫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