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市民在城市中心公园拍照留影。 晋向华摄

  提要

  民生大于天。近年来,随着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和民生投入的持续加大,我市教育、卫生、养老、就业、社保等各项民生保障不断完善,百姓生活日新月异,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小情办好办实,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民生福祉普惠城乡百姓。一项项深得民心的举措、一件件惠民实事就像一串串“幸福密码”,为阳泉人民开启了一扇扇幸福之门。本篇稿件,我们从百姓生活的变化入手,讲述各项民生实事带给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十三五”期间,我市居民收入绝对值居全省前列:2015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3元,排全省第2位,绝对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39元。到“十三五”末,这一优势进一步扩大。2020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29元,绝对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315元。这些数字是“十三五”期间阳泉百姓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直观体现。

  穿衣讲究有品质、食材搭配重健康、改善住房配套齐、出门代步有汽车、闲暇时间去旅行、居家生活很智能……如今,这是许多市民的生活日常。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近年来,阳泉市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民生为本,做到了增收首先增加民生投入,减支始终不减民生支出,每年将财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事业。惠民政策的陆续实施、民生工程的持续推进,让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社会保障网不断织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消费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一张张幸福剪影构成不断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图景。

  生活五彩缤纷 城市更美更宜居

  一上午,市民张华东就收到了几个快递。前几天在网上下单的电动冲牙器、自动扫地机邮回来了。“我平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外出购物。现在,网购很方便。晚上抽空在网上逛逛,就能买到心仪的东西。”张华东说,“不仅如此,我还会参加社区团购‘线上’买菜,想吃什么菜网上下单,下班后顺路就能带回家。”

  早上离家,地面清扫交给扫地机器人;人在办公室,遥控家里电饭煲煮饭,下班享用美食;下班回家,把衣服放进自动洗衣机,自己做瑜伽健身……作为“90后”白领,王君露很喜欢现代化的智能家居,在预算范围内尽可能实现家居智能舒适体验,提升生活品质。

  吃得健康是现代人的追求。金秋时节,位于平定县张庄镇南阳胜村庆泉农场种植基地的大棚里蔬菜长势喜人:西葫芦、茄子、黄瓜、西红柿、奶白菜、菜心、苋菜……农场联合顺丰速运配送,无公害蔬菜销售十分火爆。从基地到客户家,约三四个小时,蔬菜也是根据个人喜好搭配,样数多、品质好……科学管理牵手现代销售理念,让农场的“农格兰”蔬菜在本地有了名气。“农场销售实行会员制,每周给客户送两次不同品种的鲜菜,每次约10斤。农场的会员逐步增多,无公害蔬菜卖得越来越好。”农场营销负责人郭健说。

  中秋节快到了,市民高爱华收到在北京工作的女儿寄回家的筋膜枪。“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非必要不外出。可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家人互相惦记。孩子就在网上给我买了这个小礼物。”高爱华笑着说,“以前,1000多元买个这样的保健器材,我可舍不得。现在,我们收入多了,孩子生活也稳定了,买个高档些的新科技产品,咱也不觉得贵了。这些年,大伙儿的生活变化特别大,人们买东西不再只图便宜,更重视健康和品质。”

  收入增长,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性化、品质化的生活,旅游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秋高气爽,正是户外休闲的好时候。公园、游园、景区、乡村旅游打卡地每到周末或假期就会迎来许多游人。“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假期就想带着老人和孩子出门转转,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市民张一英说,“关键是,现在不仅城市的公园、游园多了,许多农村的环境也变美了,到村里能观光还能品尝农家饭。”

  9月11日,盂县藏山翠谷迎来了游客高峰期。采摘大棚、农耕文化小游园里,花海、秋千、凉亭、风车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不少游客拿起手机拍照留念。一排排果蔬大棚整齐排布。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游客们有序进入大棚采摘果蔬。现在可以采摘的有葡萄、蓝莓、无花果等水果以及西红柿、黄瓜、青红椒等新鲜蔬菜。市民李亚轩从大棚里拎出一袋自己和家人采摘的无花果,高兴地说:“因为疫情,咱尽量不到外地游玩。听人们说,藏山翠谷景区挺美的。趁着周末,我便和家人过来转转。这里环境不错、规模不小,可供采摘的果蔬品种也很多,一家人玩得很开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完成各类营造林40.9万亩。这些绿化工程让许多荒山披上了绿装,让百姓生活在绿意浓浓的环境中。美丽家园共建共享,在各级领导的带动下,市民义务植树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十三五”期间全市义务植树1100余万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不断推进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康养、林木种苗花卉、林下经济等产业,不少百姓在绿意中增收。

  守护绿水青山,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家园更美、河流更清、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的优良天气正在成为常态。

  居住环境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因素。去年,市民侯中华在位于泉西路一侧的小区买了套新楼房。“以前,我们全家五口人住在矿区的一套50平方米的两居室,很挤也不方便。现在我们换了新房子,135平方米三室一厅,小区环境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侯中华说。

  近年来,像侯中华一样搬进新居,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的市民不在少数。居住环境由“拥挤、简陋”向“宽敞、舒适”转变,得益于百姓钱包的“丰满”。“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6.5%,居民收入增速基本与GDP增速同步,小康目标提前实现。我市广大群众在美好多元的新时代,感受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兜住民生底线 百姓获得感跃升

  “我常吃的一种药叫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波立维),以前108元一盒,现在只需要17.81元。算下来,一年能省近5000元。”市民申维和说,“国家政策好,为像我这样的患者省了不少钱。”申维和曾做过心脏支架手术,需要长期服药。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医用耗材降价,让不少患者受益。

  小小一粒药,牵动大民生。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是进一步降低药品、医用耗材的价格和医疗机构运行成本,减轻患者负担的重要举措。

  “退休10年,养老金从原先的每月3060元涨到现在的每月5003元。”谈起退休后的生活,我市一家煤矿企业的退休职工、64岁的市民翟林很满足,“有医保、有养老金,没有后顾之忧,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基本养老金连续多年调整,退休人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彻底摆脱贫困,进一步健全了民生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的组成部分。2018年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以来,我市连续3年将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列入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市财政累计投入1.3亿余元,居民医保待遇得到有效保障。同时,2019年12月1日起,我市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截至2020年底,已有近12万名患者受益,医保基金支付387.9万元,占符合政策报销范围总费用的53%。普惠性医保政策让参保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强化问题导向,紧盯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相关改革不断推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市教育系统围绕“聚焦打响教育品牌,重塑教育新优势”要求,鼓足干劲,砥砺奋进,积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严格落实“双减”政策,为成长助力、为发展奠基。新泉小学的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新学期,新泉小学抓住集团化办学的契机,发挥传统优势,创建新泉教育特色,形成家校教育体系,努力让国学教育走深走实,努力办成有活力、有实力、有魅力且群众满意的好学校。阳泉七中聚力落实好“双减”政策和“5+2”模式,利用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所在地的便利,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生活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我市积极在政府帮扶、市场培育、技能提升等环节上下功夫,出台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大力推进就业创业。

  “就业见习政策帮我找到了出路。”市民王涛说。2019年大学毕业后,王涛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2020年初,他在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服务大厅了解到我市青年就业见习的相关政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涛提交了报名申请,在中心工作人员的推荐下,王涛在我市一家培训中心参加了就业见习,见习期满后被留用,现在成了中心的业务骨干。

  兜住民生底线、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乡村美收入增 共同富裕产业兴

  8月25日,郊区旧街乡里五村阳坡的玉露香梨种植园里,林下套种的紫薯长势喜人。“玉露香梨树四五年才能挂果,我们就试着套种了近30亩的优质高产紫薯。”里五村阳坡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许建龙说,“村里正在建设粉条、淀粉加工厂,紫薯成熟后就能变成紫薯粉条、紫薯淀粉,‘身价’翻好几倍。将来,这项产业能带动附近30多户村民增收,咱的加工厂至少能提供15个就业岗位。”里五村由5个村合并而成,其中4个是建档立卡贫困村。现在5个村发展“一村一品”产业,为振兴乡村带来了希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让人民更加富裕,让生活更加殷实。

  “4月到7月上山采连翘叶,8月采青翘,9月采老翘,1年能挣1万多块。”平定县东回镇洪水村村民郭成全说,“以前咋也想不到,漫山遍野的连翘也能卖钱。”洪水村由里洪水、前洪水、沙果青3个村合并而成。里洪水周边的山上植被茂密,有连翘、柴胡、黄芩、远志、山楂等20余种野生中药材,其中以野生连翘资源最为丰富。

  “连翘浑身都是宝,叶子能加工成连翘茶,果实更是常用的中药材。”郭成全说,“以前俺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俺们现在能过上甜日子,靠的就是这‘金叶叶’和‘致富果’。”郭成全种植了6亩多连翘,如今全部挂果。夫妻俩1天采摘30多公斤青翘,收入600多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进入郊区西南舁乡,沿着建有红色步道的通村道路,游客就可以在“北七村”畅游。西南舁乡大西庄、东林尖、咀子上、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北舁“北七村”联合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涉及面积33.99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人。按照规划,西南舁乡北部七村将用3~5年时间持续打造,力争实现“一区、三路、五园、七景”的发展格局,打造乡村振兴省级示范点。“北七村”的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发展方式也有了很大改变。咀子上村的小花农家乐里,村民李小花忙得不可开交,笑容挂在脸上。窑洞里、院子里、门口尽是坐着、站着的游客。“平时有几桌到十几桌,每个周末中午20桌,大多是‘回头客’。要想吃咱家的农家饭,得提前一天才能订上。”李小花说。

  红色旅游成了郊区旧街乡南沟村的一张新“名片”。村子有了名气,村里有了人气,村民的光景也越过越好。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杨巧梅在自家的院子里开办了农家乐。“最初俺们不敢干,村干部给俺们做思想工作,组织大伙儿学厨艺,帮俺们设计菜品。现在,我一年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少。在家就有收入,不赖。”杨巧梅笑着说。眼下,南沟村有160多人直接参与到旅游产业中,实现增收致富。

  乡村美了,引来了游客,也“唤”回了离乡打拼的青年。如今不少青年回到乡村创业,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大展宏图。

  今年年初,在外打拼2年多的郊区旧街乡里五村闫家庄村民王振斌做了一个决定——返乡创业。靠着父母帮衬、村里支持,王振斌投入10万余元建起了羊舍,引进30多只杜寒杂交羊、澳寒杂交羊。上网查资料、向附近的养殖户请教、请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在他的精心饲养下,羊儿膘肥体壮。“羊舍现存栏36只,最多时存栏60只,预计到年底能达到100只。这不,上周又有1只小羊羔降生了。”王振斌高兴得合不拢嘴。“1年起步,2年大干,3年翻身”,王振斌为自己定下了目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他要通过规模养羊,实现“家门口”的创业梦,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2020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10元,比2015年的11494元增加5016元,年均增长7.5%。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如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接力展开,百姓生活将更美好。

  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厚植百姓福祉。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阳泉百姓正沐浴着党的政策阳光,奔向更美好的生活。(任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