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针对5月11日至5月12日的降水天气过程,市气象部门提前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人工增雨工作,各县区气象局密切监视天气,抢抓“天时”,全力以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量。

  5月11日凌晨,在冷暖空气和人工增雨作业的共同影响下,我市出现降水天气。截至5月12日7时,全市平均降水量为25.9毫米,其中城区30.0毫米、矿区23.9毫米、郊区22.9毫米、平定县25.2毫米、盂县29.6毫米。

  5月10日夜间至5月12日7时,市、县气象部门联合开展了一体化增雨作业。5月10日夜间,指挥人员和作业人员全部上岗待命。从当天夜间开始,全市4个高山增雨烟炉根据天气演变陆续开始燃烧碘化银增雨烟条,各县区开展火箭和高炮多轮次、多站点增雨作业。截至5月12日7时,全市共燃烧20根地面碘化银烟条,发射34发增雨炮弹、38枚各型号增雨火箭弹。

  此次人工增雨作业是市气象部门抢抓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具体举措。近年来,市气象部门逐步建起较为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综合保障体系,在农业抗旱防雹、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减少森林草原火险隐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市有9门增雨防雹高炮、4部流动增雨火箭架和4个高山增雨烟炉,新建的2个固定火箭增雨作业点即将投入使用,我市还可以协调使用省增雨中心增雨(雪)飞机。近年来,全市年平均人工增雨(雪)量近0.86亿吨,年平均防雹作业保护面积近300平方公里。

  为了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市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通过加大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力度,服务农业生产。同时,市气象部门根据全市农业发展需要,科学布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特别是在杂粮生产区、药茶优势区增设防雹作业站点,助力农业发展稳产“保丰”。

  此外,市气象部门围绕水源涵养地保护、滹沱河等河流补水、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生态建设需求,科学布设新型作业装备,适时开展针对重污染天气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做好生态保护与修复,改善生态环境,为青山“增绿”。他们还联合自然资源、应急、水利等部门,完善应对森林草原防火、干旱、冰雹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机制,及时启动针对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防灾减灾,做好应急保障工作。 温荣鑫 闫俊明 郑瑞琴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