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九龄(右一)为游客讲解小河村的文化

李九龄(左一)向游客介绍石家花园建筑

李九龄(左一)协助《远方的家·长城内外》栏目组在小河村拍摄

  “一个‘凿’字,形象地反映了当年小河村村民千凿万錾在岩石上人工打井的艰辛历程,彰显了小河人为找到地下水,死凿硬磕、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倔劲……”一位老人正在深情地讲述小河深井的故事,我眼前仿佛就是小河人奋力凿壁的画面。

  因为工作上的机缘,我不止一次听过他的讲解,每一次听,都能从字字句句里感受到他对家乡那份深沉的爱。这位老人就是78岁的义井中学退休教师李九龄。1999年,李九龄从义井中学副校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回到小河村后,就一头扎进村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中,没想到这一扎,这份爬格子的“苦差”竟成了他放也放不下的“爱”。

  A

  放弃高薪聘请 回村当“农民”

  李九龄刚退休那年,正赶上小河村评梅景区投入试运行,可当时整个景区还没有一个像样的解说词。村书记找到李九龄说明了村里的情况和来意后,李九龄毅然推掉了一家高等院校函授站的聘请,回到村里当起了“农民”,挑起了帮助村里整理文字资料的担子。

  为整理出小河评梅景区的相关资料,李九龄不知读了多少有关的报刊、书籍,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景区资料涉及建筑学、美学、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化、民间传说等等,内容非常繁杂。工作真正开始以后,李九龄才感觉到它的难,毕竟自己过去的职业是老师,确实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再加上2000年时,村里还没有电脑,李九龄就靠着一张嘴、两条腿、一支笔、一本辞海,没日没夜地编写。只要出门,一支笔一个本,这两样“宝贝”李九龄肯定不离身。临时采访到的珍贵素材、偶然间从脑海里跳出的灵感、热心人的一个建议……李九龄都会赶快记录到小本子上。时间久了,便会后背疼、手指疼、颈椎疼,但他搓搓手指、揉揉眼睛,再让家人帮着捶捶背,吃上几粒维脑路通,接着干。就这样,李九龄愣是靠着不太灵活的右手编写出了十几万字的东西。

  景区的解说词拿出初稿后,李九龄丝毫没敢松气,一遍一遍地读,一字一字地斟酌,常常因为一句话怎么说,一个字怎么用,弄得一连几天也吃不下睡不稳。家人看着年近花甲的李九龄仍旧如此拼命,着实心疼,一再劝他太苦别干了,然而对于亲人的相劝他总是一笑了之。

  当村里要创办石评梅纪念展馆时,李九龄又承担起了展馆宣传语的起草工作。为了更好地宣传评梅景区的各个景点,李九龄在很短的时间内编写了10余万字的《评梅祖籍小河村古迹漫话》。他经常泡在石家大院、石家祠堂、关帝庙、观音庵等地方,不是在破旧的古庙里抄录碑文,就是在挂满蜘蛛网的祠堂里研究石刻。因为年代久远,大多碑碣字迹不清,李九龄生怕出错,他一趟趟跑,一字字校,直到没有差错为止。前前后后收集整理出的17万字的景区资料,不知饱含了他多少心血。

  B

  放弃安逸 当起乡村文化讲解员

  占地面积仅4.5平方公里的小河村,却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文明村、中国景观村落、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山西省最美旅游名村等十几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起初为了把小河村的历史文化脉络搞清楚、讲明白,年近60岁的李九龄逐一拜访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通过老人们的回忆和四处寻找相关印证资料,想方设法把小河村的历史文化脉络搞清楚、理顺了。村里的工作就是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工作日,李九龄也一样。可毕竟年龄大了,加之长时间无节制地在电脑前工作,导致他患上了筋膜炎,工作一天带来的疲惫和疼痛常常会让他整夜整夜无法入睡,但是至今李九龄仍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

  有了名气的小河村除了正常接待游客外,还经常会迎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一些社会团体的参观学习,以及中央、省、市、区各级媒体的采访。每次村里有新闻媒体或一些大型团队来小河村参观学习,讲解任务大都落在李九龄身上。讲解词的记忆,讲解内容依据参观时间长短及时做出取舍,再编辑等等,这些对于70多岁的李九龄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小河深井做讲解时,且不说讲解的方式方法,单就是面对上下千余级台阶,在平均30度的斜坡上走一走,就是年轻人都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更何况是70多岁的老人。

  近几年来,李九龄先后参与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小河村——积善有余庆》《远方的家·长城内外·太行险隘娘子关》等纪录片的拍摄任务。记得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拍《记住乡愁·小河村——积善有余庆》时,编导要求李九龄出镜,这下可把李老师紧张坏了。每晚等摄制组收工后,李老师便领下第二天的任务,然后回办公室打印出“台词”。因为担心出错,到了晚上该休息的时间时,脑子里却总还是闪出那些“台词”,整晚都睡不安稳,第二天天还不亮就又开始背诵。因为准备比较充分,每次出镜,总是一遍通过,这让李九龄很是欣慰。

  2018年8月1日,阳泉广播电视台《泉直播》在评梅景区首播。这档节目旨在介绍阳泉的经典项目、独特文化,介绍阳泉的好人、好事、美食、景点,李九龄老师又在这档节目《品味文化小河·泉直播·阳泉网络》首播时,承担了随机解说任务。

  尽管工作中挑战颇多,但是李九龄还是在原本该安逸的年龄再一次选择了前行。

  C

  古稀之年 再挑“村志”重任

  自古以来,地方志就承担着存史、资政、教化的功用。由此可见,志书的重要性。

  2014年起,李九龄又承担起了编写小河村传统村志的任务。接下任务后,困难接踵而至,最难的还是原始资料的严重短缺。面对现状,李九龄依然没有抱怨,更没有叫苦。不会电脑,他想方设法学,年纪大了手不听使唤,别人轻松拿下的活儿,他可能要多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几年坚持下来,他写下的村志初稿已达22.3万余字。

  2018年11月,接到市志办通知,村志工作需要作一些调整,“传统村志”明确地转为编写“名村志”。“名村志”与“传统村志”在编写要求上有许多不同,从选材到组织材料甚至语言修辞等都不相同。原《村志》的任务主要是存史、资政、教化,收集的资料多而广,写的内容大而全。而《名志》要求选择性记述,文笔代替史笔,文史并举,篇幅短小,重点要突出“名”与“特”。

  面对大返工,李九龄二话没说,接着埋头干,就是看似简单的千余字的“目录”,现在已经是第六稿了,接下来可能还得修改。目前他编写出的《名志》初稿已有15万余字。

  解说词、展板、讲稿、志书等等,这些年来经李九龄手的关于小河村长长短短的文字资料已累计有近百万字,其中的辛苦只有他知道。2015年12月,在西安举行的“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上,李九龄被授予“中国文化老人”的荣誉称号。

  风里雨里,起早摸黑,我问李九龄图啥?他说,自己是小河人,只想为家乡做点儿事,特别是回到村里帮助搞乡村旅游以来,这种想法就越发明晰、越发厚重、越发不可收拾了。

  作为小河村旅游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每次听到村民或游客对小河村旅游事业的肯定,看到各级媒体对小河村的褒扬,李九龄的心里会自然而然升腾起满满的获得感,此前种种的酸甜苦辣也都变成了幸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李九龄最喜欢的诗句。我倒觉着,这诗句是他晚年最好的写照。(史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