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定县众多传统布艺手工制作艺人中,王霞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生于1988年的她,是平定传统布艺代表性传承人中较为年轻的一员,常常得到前辈的鼓励并被寄予厚望;她是外乡媳妇,兴趣使然传承手工技艺,时刻激励自己勤勉学习、深入研究;她所学专业涉及美术、剪纸和文学等,有信心在传统布艺的道路上实现人生价值。

  10月下旬,在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文旅集团等主办的首届山西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交易会中,王霞凭借《莲生贵子》系列肚兜作品荣获晋艺“太行杯”文创奖铜奖。王霞认为,“在传统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布艺文化”。

  王霞接触传统布艺已经5年了。王霞爱人的姑姑岳田楼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多年潜心布艺研究。2015年,王霞首次看到岳田楼制作的布艺脸谱,被深深震撼,萌生了学习布艺手工制作的念头。之后,她跟随岳田楼进行了系统学习。

  此外,王霞注意到亲戚家里有一些祖辈留传的肚兜、文附袋等刺绣老物件。她如获至宝,经常拿来钻研技法、构图、寓意等,细细品味着老绣品的生命力。后来,王霞又走进乡村,跟随老艺人学习针法,向老艺人讨教缝制技术,一住就是好几天,不断寻求传统技艺的真谛。

  王霞从学习制作布老虎起步,画样、裁布、填充等样样学得仔细。一般布老虎大多采用布贴的方式,王霞认为表现形式单一,于是又学习了刺绣技艺。“刺绣讲究‘平、齐、匀、密’。起初,想要做好一件成品,需要拆了重绣,绣不好再拆,反复训练,边学边琢磨。”王霞说,缝制时还需穿戴整齐、洗漱干净,表示对布艺制作的一种敬意。此外,王霞还经常熬夜做手工活。夜深人静时,她尝试着各个环节的制作过程。有时,她连续缝制十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就坐到了凌晨两三点。她感觉周围的一切与自己无关,沉浸其中。谈到这些,王霞嘴角露着笑容,享受着投入布艺制作的时刻。

  经过几年的学习,王霞从领悟传统到改进工艺、改良材料、拓宽选材,力求每一件作品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王霞认为,跟随别人学习,只能学到基础针法与技巧,想要做出精品,需要阅读书籍、查阅相关资料。“一些艺人做工很好,但缺乏构图能力,只能采用现有的图案,作品缺乏新意。”王霞说,通过阅读学习图案方面的书籍,她深刻理解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理念。即便是制作小挂件,她也要亲自设计图案,让作品更加生动。此外,她还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研究针法、结构等,复原制作一些古代的帽子、荷包等布艺作品。

  布艺制作是一种艺术,也可以成为养家的技艺。王霞不仅自己将美好的情感倾注于针线缝制之中,还希望更多人了解、喜爱、传承这门手艺,通过产业化发展,带动更多人增加收入。2019年8月,她成立了岳田楼布艺工作室,为其他爱好者传授技艺。一些农村妇女经过培训,在家里就可以制作刺绣产品,挣钱补贴家用。

  去年,王霞带着布艺作品参加省市文博会,开阔了眼界,重新审视传统布艺的发展。“文博会中,作品推向了市场,也收到了效益,蝴蝶、耳环、车饰等刺绣小件销量非常好。”王霞说,小件刺绣作品具有观赏性、实用性强、价位较低,市场更活跃。之后,王霞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不断丰富布艺作品的类别,进行多样化创作。除了传统作品布老虎、布艺脸谱、肚兜外,她还制作了茶杯垫、毛衣链、手机挂件、书签、包包挂件等布艺制品。

  今年疫情期间,工作室的刺绣没有停步。王霞经过反复练习,独立创作完成了布艺脸谱《忠义关公》《辟邪钟馗》等作品。她还借助快手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宣传,不仅增加了工作室的知名度,提升了产品的销量,还得到了业界同行的指导与鼓励。

  一位前辈语重心长地说:“做刺绣的人很多,但每个人的风格不一样。一定要保留传统,延续自己的风格,勇于前行。”王霞牢记嘱托,她说,自己是一名手艺人,更愿意成为“守艺人”,带领团队创作更多有新意的作品,让传统布艺产业绽放光彩。 檀艳竹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