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知识产权赋能工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效能,通过企业创新、政府“搭台”、金融助力,切实提升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水平,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24年底,我市发明专利有效量493件,同比增长22.02%,有效商标注册量8021件,同比增加19.02%;地理标志实现农业县区全覆盖。

  当前,科技创新渗透于生产力各要素中,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山西天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种多功能生态外墙的制备方法”专利技术获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标志着该专利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在一季度先后申报“一种应用于全焊接球阀阀体的焊接装置”“一种可调组装式双向蝶阀焊接装置”“一种铸铁阀门基体上堆焊不锈钢密封面的焊接装置”3项核心发明专利,技术领先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勤工技术实业开发有限公司56项国际、国家专利全部转化为产品……

  创新型企业踊跃求“新”求“变”之时,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努力与企业实现“双向奔赴”,不断完善专利转化运用服务链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知产”变“资产”保驾护航。

  一方面,我市组建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服务中心,为各类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领域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配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太原代办处阳泉工作站、山西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阳泉工作站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阳泉受理窗口,让市场主体“足不出市”即可办理知识产权业务;另一方面,综合运用行政处罚、行政裁决和行政调解等手段,合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体系。

  服务和保护好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让其“变现”也尤为重要。为此,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泉市分公司签订知识产权保险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银企对接活动,破除银企对接信息壁垒。近年来,全市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6000万元,推动知识产权含“新”量向含“金”量转化。

  此外,我市梳理并盘活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290余件存量专利,进一步加快高校知识产权转化和产业化的步伐;组织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入库工作,11家企业进入国家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5家企业申报2025年度山西省专利转化项目,1家企业获2024年度山西省专利转化项目资助资金10万元,专利转化效益稳步提升。(温荣鑫?郑春保?张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