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我市以22.02%的发明专利增速和19.02%的商标注册量增长,交出一份亮眼的知识产权答卷。数据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更是专利成果“落地生金”的发展密码。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当前,我市正通过构建“创新、保护、转化”全链条生态,让“知产”变“资产”。

  为专利转化注入“源头活水”,离不开企业主体的创新实践。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一季度申报3项核心发明专利;市勤工技术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实现56项专利全部产品化;山西天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利技术获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为未来产品“出海”打下基础。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专利储备就是其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在各自领域持续精耕细作,把关键技术攥在自己手里,更应通过专利布局抢占市场先机,让知识产权从“书架”走向“货架”。

  专利的“破茧成蝶”,需要政府“搭台”构建转化“生态圈”。我市设立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服务中心,将工作站前移至企业“家门口”,使专利申报、维权服务变得触手可及。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手段、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创新主体感受到“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法治温度,创新创造的激情自然如春潮涌动。

  “知产”变为“资产”,金融支持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为此,我市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拓宽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路径,以“智”换“资”,为许多创新主体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难题,更加坚定了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的信心。相关部门应循着这条路子,不断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搭建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平台,为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转化、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服务。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支持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向深融合”。站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节点,我们应努力培育适合创新的土壤,构建要素齐备的生态,形成多方协同的合力。当政府当好“园丁”、企业成为“乔木”、金融化作“甘霖”,专利成果自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绽放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绚丽之花。(温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