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7点40分,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护士长赵金梅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医院,清洁消毒、换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口罩……进入病区查看保温箱中患儿的情况,翻看前一晚的监护记录。看到患儿各项指标正常,赵金梅眼里的笑意藏不住。
“这一个个幼小的生命从进来的那一刻起就牵动着我们的心。”赵金梅说,“每次看到患儿在我们的精心护理下情况好转、健康出院,会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这是她35年来坚守临床一线护理岗位的最大动力。
1990年,从护理院校毕业后的赵金梅进入市妇幼保健院,成为一名儿科护士。面对的患者是儿童,这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赵金梅来说是个考验。“有的孩子年龄小,哭闹是他们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所以,也会有紧张担心的时候。”赵金梅回忆道。
赵金梅在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多从孩子的思维角度去考虑、沟通,比如扎针时,不能只是告诉孩子要勇敢、不要害怕,而是告诉孩子扎针就像被虫子叮了一下。这样把抽象的疼痛感具象化,孩子们就没有那么害怕了。”赵金梅说。
为减少患儿被扎针时的疼痛感,赵金梅在业余时间经常拿着模型刻苦练习,在实践中,细心观察患儿表情变化,及时总结分析、作出调整。渐渐地,她练就了“一针见血”的本领,动作轻柔而熟练。
赵金梅不仅练就了娴熟的技术,还非常细心、耐心。“有时候无法直接从患儿口中获得准确的信息,只能通过观察、定时监测来发现、辨别。多一些细心,就能早发现一丝病情变化;多一点耐心,就能多减轻一些患儿的恐惧。”赵金梅说。她也将这些体现在了护理工作中。
2010年,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成立。有着丰富儿科护理工作经验的赵金梅被调到新生儿科担任护士长职务。刚到新的科室,就面临着新的考验。
为减少感染概率,创造更加安全的治疗护理环境,医院要在新生儿科建立无陪护病区,当时在我市并无先例。
没有先例,就要创造先例。在院领导的支持下,赵金梅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历时半年完成了病区规划、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制定了科学的护理流程,她还和同事反复模拟新生儿护理场景,手把手教大家“鸟巢式护理”等操作。最终,我市首个新生儿无陪护病区顺利投入使用,填补了区域空白,也成为我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为许多新生儿筑起了安全的港湾。
新生儿无陪护病区内的患儿通常是早产儿、危重新生儿、低体重儿,患儿器官发育不成熟,病情变化快,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工作强度、压力可想而知。
从喂药、打针、输液、喂奶、换尿片,到随时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黄疸变化、呼吸节奏、哭闹原因等,赵金梅带领护理团队在护理过程中,每项操作轻柔细心,每个变化细心观察,奶量、药量精准计算。为给患儿安全感,她和团队成员还会适时给予抚触,轻柔地说话、逗笑,促进他们发育。
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在新生儿科工作的10多年,赵金梅经历了无数次抢救生命的紧张时刻。
“有一次我们接到其他医院打来的电话,一名新生儿情况危急,需要紧急救治。”赵金梅说。接到任务的赵金梅和同事立即赶往患儿所在医院。到了一看,患儿心率低、呼吸差、无肌张力、面色苍白……情况不容乐观。若直接带患儿前往市妇幼保健院,患儿的生命会有危险,于是,赵金梅和同事立刻采取气管插管、接复苏气囊等措施,随后,便带患儿紧急返回市妇幼保健院。返回医院后,赵金梅立刻参与到抢救工作中,和同事一起做心肺复苏、给药治疗……直到看着患儿转危为安,她才松了一口气。最终,在赵金梅和同事们精心治疗护理下,患儿闯过了呼吸、感染、喂养等“关卡”,健康出院。
如今,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病区外的一面墙上,张贴着这名患儿及其他患儿的照片。“你看孩子们多可爱,他们现在长大了,每当看到这些照片就会觉得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看着墙上的照片,赵金梅眼神温柔、充满爱意。
作为护士长,多年来,赵金梅带领团队完成了市级首例新生儿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有创呼吸机使用,成功救治多名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开展了全市首例新生儿PICC置管,为体重不足1公斤的超早产儿建立了长期静脉通路……
“阳泉市十佳护士”“阳泉市优秀共产党员”……一个个荣誉不仅是对赵金梅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她多年来坚守和努力的认可。
无怨选择,无悔坚守。赵金梅把青春献给了护理事业,把热忱融入了每一次生命的托举。“今后,我会继续在新生儿科护理岗位上奋斗,与团队成员携手,用专业与爱心为更多新生命保驾护航。”赵金梅坚定地说。(刘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