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盂县上社镇中学的教室里,时常能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少年,用牙齿紧紧咬住笔杆,一笔一画地在笔记本上缓慢地书写着。他叫冯强,今年15岁,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用异于常人的努力在诗词的天地里实现了“逆风”飞翔。

  “璀璨星空如急雨,不知星宿列何方。知音若愿来同赏,并踵齐肩共苍茫。”这首名为《星空》的诗,是冯强创作的第一首诗。稚嫩却饱含深情的文字里,透露出他对自由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

  命运的考验从冯强8个月大时就开始了。一场高烧让他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年纪稍长后,轮椅成为他形影不离的“伙伴”。“既然苦难无法避免,那就微笑面对。”这句简单却掷地有声的话语,成为他面对生活磨难的座右铭,在学习上他更是没有停止过追逐的脚步。

  “医院是我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医护人员和病友都是我的老师。”当其他孩子尽情享受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时,冯强的大部分童年时光却在医院的病房里度过。懂事的他常常缠着护士学习。有一次,一位护士给他讲解数学题,他反复思考后发现解法有误,当他指出错误时,对方欣慰地说:“你赢了。”这小小的成就感,成为冯强坚持学习的动力。

  11岁,冯强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踏入校园大门。然而,迎接他的并非坦途,而是更为艰难的挑战。当其他同学还在睡梦中时,冯强已经开始康复训练,双臂无力的他只能以奶奶的身体作为支撑,在奶奶的半抱半托下艰难地挪动。200米的路程,常常要走三个多小时。寒风中,汗水与泪水交织,路过的同学们看到他艰难前行的身影,总会停下脚步逗他开心,鼓励他坚持下去。

  学习对于冯强来说,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由于双手无力,冯强只能依靠头、颈、肩的辅助,吃力地用牙齿咬住笔杆进行书写。一横、一撇、一捺……每一个笔画,他常常反复练习数十遍,甚至上百遍,琢磨如何发力、如何收笔,力求将每一个字都写得工整。完成一份作业,往往需要付出常人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冯强的嘴唇从最初的破皮,到后来结起厚厚的茧子,再从茧子破裂重新长皮,长期的摩擦使冯强的嘴唇变得厚实而粗糙。

  “我想学,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到的。”面对爷爷奶奶心疼地劝阻,冯强总是这样倔强地回答。凭借顽强的毅力,他多次获评“三好学生”,还在2024年荣获“新时代盂县好少年”称号。

  在冯强内心深处,还生长着一棵向阳而生的梦想之树。2020年,他与“诗词进校园”活动相遇,从此踏上诗歌创作之路。“写诗让我变得更加细心,更愿意去发现和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冯强说,“在诗词的世界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用文字抒发着内心的喜怒哀乐。”

  谈及最崇拜的作家,冯强毫不犹豫地提到了史铁生。“我特别喜欢史铁生老师写的《秋天的怀念》,小时候因为妈妈没带他去北海公园,他又哭又闹;后来妈妈病重,想带他去,他却不想去了。那种情感的反差,还有妈妈‘想让我和妹妹好好活着’的心愿,特别触动我。”冯强感慨地说,“史铁生面对苦难的坚韧,一直激励着我勇敢前行。”

  冯强的诗作中尽显豪迈与豁达,谈到坚持,冯强写下“万花无一开,清香自拟来”;面对他人异样的目光,冯强淡然回应“他人另眼我无异,生是桃花,死亦是桃花”;面对生活的种种不易,冯强打趣自己:“齿间破云金箍棒,坐着别样筋斗云,挥毫泼墨吞山岳,一梦飞身撼乾坤。”这种乐观幽默的表达方式,背后是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当被问及为何能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时,冯强露出灿烂的笑容说:“因为我是幸运的,幸运有爱我的爷爷奶奶,幸运有那么多可爱的朋友,幸运遇到了那么多给予我鼓励和帮助的医生、老师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幸运我生活在这个充满温暖和阳光的时代里。”

  回顾冯强的成长经历,在逆境中向阳而生,在风雨中愈加生机勃发。从曾经那个与命运顽强对抗的孩童,到如今诗词创作领域的新锐,冯强用行动诠释着“逆风”成长的力量。他的故事,是一曲关于爱与希望、坚持与梦想的生命赞歌,激励着人们在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时,勇敢地直面人生,刻苦奋斗,追逐属于自己的那片光明未来。(范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