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运苗
初秋的阳泉,依然绿意浓浓。这几天,郊区旧街乡里五村的人工造林建设现场,工人正分批运苗、栽苗。负责栽苗的工人手脚麻利、配合默契,大家培土围堰、提水浇灌,不一会儿就栽下了一株株山桃、连翘、油松等苗木。市金源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金祥说:“每年汛期的时候,降雨多、空气湿度大、土壤墒情好,是植树造林的最好时机。从6月开始到现在,我们抢抓有利时机,通过新植、补植幼苗,让一座座大山披上了‘绿装’。”
推进国土绿化,开展人工造林,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我市继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重点围绕“三北”工程、环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程、阳泉市太行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等国、省、市工程项目,组织各县(区)抢抓雨季有利天气,统筹推进造林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雨季造林超10万亩。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闫雅丽说,我市雨季时间较短,抢抓这一有利时机进行造林,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保证造林效果,需要科学规划。地址选在什么地方?树种怎么选择?这些都有讲究。
今年,平定县承担着“三北”工程和阳泉市太行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平定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贾瑞春介绍,开工前,平定县以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蓝本,以科学绿化为原则,统筹造林绿化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充分挖掘绿化潜力。大家按照“一山一策”的原则,将造林任务落实到图斑、地块,最终确定了娘子关镇、东回镇、巨城镇、岔口乡等适合苗木栽植的地方。
提到造林的苗木,各县(区)也有很多心得。贾瑞春说,树种选择是造林工作的核心环节,需要遵循经济学与生态学双重原则。其中,经济学原则强调树种应满足造林的目的,比如防风固沙、经济产出等;生态学原则强调树种应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比如气候、土壤等。最终,平定县因地制宜,确定了侧柏、油松、连翘、山桃、山杏等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苗木。
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轮到造林工人“大显身手”了。这几天,盂县苌池镇、上社镇、北下庄乡等,郊区旧街乡、河底镇、西南舁乡,平定县娘子关镇、东回镇、巨城镇等,一个个人工造林处,工人正忙着栽植侧柏、油松。闫雅丽介绍,早在6月初,各施工队就组织工人进入造林现场,割灌、整地,给后续栽种苗木奠定基础。7月初,我市雨水不算很多,工人没有大量栽种苗木,怕其后续成活率不高。7月下旬开始,我市雨水增多,土壤墒情好转,各施工队迅速组织工人栽种苗木。
在盂县北下庄乡的退化林修复现场,造林工人“兵分两路”作业——“一路”按照“间密留疏、去小留大、去死留活、去弯留直”的原则,对原有林木的病死树、枯木等进行处理,同时对林内的堆积物进行清理;“一路”对苗木分布少且分布不均匀的区域进行补种。虽然已经立秋,但天气依然炎热,为了给造林挤出时间,也为了躲避中午的高温,造林工人早晨五六点就出发上山了。大家从下车点翻山越岭步行到造林点,趁天气凉快开展作业。
造林工人辛勤栽植新绿,科技也让造林工作更显高效。郊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李彦青介绍,造林的地方很多在荒山。这些地方山高、路陡、荆棘多,人工运苗不仅困难大、效率低,树苗在运输过程中磕磕碰碰,还影响成活率。对此,一些公司把大功率无人机运用到绿化工作中。这样一来,不仅运苗效率高,苗木受损少,栽种成活率也明显提高。
造林工程项目推进中,如何保证造林质量?我市各级林业部门服务和监管“两手抓”,让苗木种得好,更活得好。林业部门组织信誉好、业务精、职称高的林业技术人员组成服务团,到造林现场“把脉问诊”,对苗木移栽进行技术指导。同时,林业部门还组成造林质量监督组,对造林全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待造林任务完成后,林业部门还会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验收。
“进入9月,雨季造林工作就接近尾声了。”闫雅丽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森林质量、不断强化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目标,推进造林工作开展,争取按时高质量完成造林任务,让阳泉越来越绿、越变越美。”张泉东/文?张丽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