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8岁,父母都不在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对我的关心帮助。我一定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长大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

  “小朋友用简单可爱的方式表达了对我的喜欢,这不仅是对所有志愿者老师辛苦付出的肯定,更为我从事的工作增添了无穷动力。”

  “贵单位在疫情期间恪尽职守,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困境儿童帮扶救助,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奉献自我、施展才华的舞台。”

  ……

  走进市救助管理站六楼办公室,一面文化墙引人注目。墙上有志愿者的支教心得,有受助困境未成年人一笔一划写来的感谢信,有志愿合作单位的感谢回函。朴实的话语,真挚的情感,足以让每一个人动容。这面墙是我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生动缩影,蕴含着无数民政人和志愿者的爱心和付出,也托起了无数困境家庭的希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在山西省民政厅的有力指导下,全面落实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政策有效落实。市委书记姜四清专题听取全市未保工作汇报,并作出批示;市长雷健坤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研究问题;副市长李文兵牵头抓总,多次实地调研,召开专题会议,推动解决关键性问题。全市形成了抓好顶层设计、高位推动落实、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未成年人福利保障制度覆盖更多困境未成年人,保障内容从单纯的养育照料向康复、教育、权益保护、情感满足、心理健康等方面拓展,保护救助不断向精细化、规范化迈进。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先后荣获“山西省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2020年,全国妇联授予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第十二届“全国家庭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完善救助保护体系

  织牢兜底保障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市共有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22.45万人,儿童福利领域服务对象12247名。其中,困境儿童11842名,留守儿童240名,孤残儿童165名,占全市未成年人的5.46%。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2016年以来,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做好全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提供了遵循。

  2017年以来,我市市县两级先后调整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等工作机制。2019年挂牌成立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2020年县(区)全部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截至2021年6月,乡镇(街道)全部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村(社区)专人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全市形成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机制,实现工作机构全覆盖。

  市民政局充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从2019年1月起,全面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将社会散居孤儿和机构养育孤儿的月基本生活费标准从每人每月600元、1000元提高到1000元和1500元。

  全市共有165名孤儿、198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仅2021年就发放资金229.23万元,37名孤儿享受“福彩圆梦·孤儿助学”项目资助,8059名儿童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45名儿童纳入特困供养范围,充分实现“应养尽养”、“应助尽助”。在加大财政保障的同时,切实加强人才队伍保障,实现了每个乡镇(街道)都有儿童督导员,每个村(社区)都有儿童主任。坚持“分层级、多样化、可操作、全覆盖”原则,对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两支队伍”进行专题培训,累计培训1100人次,全面提升了儿童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

  探索创新先行先试

  延伸拓展服务

  3月27日,周六,一大早,阳泉一中退休教师陆海涛便带着结对帮扶对象——学生小伟(化名)爬狮脑山。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陆海涛还向小伟介绍了狮脑山的海拔、名称由来,以及发生在这里的著名的百团大战。

  小伟的父亲在其未出生时得脑膜炎去世,母亲在他出生后离家,小伟便由爷爷奶奶抚养。渐渐地,小伟变得性格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2020年,陆海涛加入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志愿者队伍,与小伟结对,从情感交流、课业辅导方面对小伟进行帮扶。“一开始小伟不愿意说话,我就和他说家长里短,聊他的爷爷奶奶,慢慢地打开了他的心结。如今,他变得健谈,渐渐融入集体生活,和同龄人有了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爱好。”陆海涛说。

  小伟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精细摸排、精确认定,为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未成年人,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未成年人,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未成年人提供精准救助、精心服务。

  同时,市民政局不等不靠、大胆探索,尝试将社会救助资金以小额现金的形式发放给困境儿童。2017年3月第一笔帮扶资金27.65万元发放,使困境儿童在满足需求方面更具自主性,受到广大帮扶对象的欢迎。全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也开启了“物资+小额现金”的帮扶模式。

  2018年,市民政局继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专业社工机构——山西川至公益发展中心。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与山西川至公益发展中心签订协议,购买社工服务,合作开展“春苗救助 爱在漾泉”困境未成年人保护项目。2018年10月13日,项目正式启动,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迈入“物资+小额现金+社工服务”的新阶段。

  3年来,山西川至公益发展中心根据未成年人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先后实施了“春苗救助 爱在漾泉”“假期彩虹班”“情暖疫期,困境儿童网课不掉线”“爱助事实孤儿”等特色项目,为风险级别较高的困境未成年人提供临时经济救助、个案帮扶、小组服务、心理辅导等专业服务。为困境儿童发放救助金和物资,为重病重残的困境儿童链接医疗资源,为监护缺失儿童提供社工专业服务和心理援助。目前,累计救助841名困境儿童,发放救助物资1008份,开展中高危个案社工深度陪伴140人次,小组治疗90次,以家庭教育社区指导、工作坊等模式服务未成年人3000余人次,为厌学、受欺凌、抑郁焦虑等未成年人进行沙盘治疗27次。

  7月15日,“春苗救助 爱在漾泉”困境未成年人保护项目2021暑期“彩虹课堂”开班仪式在市救助管理站启动,川至公益发展中心10多名志愿者、30余名困境未成年人参加活动。志愿者古浥已是第二次参加志愿服务,她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让爱在互助中传递,在奉献中汇聚。

  建强阵地汇聚力量

  凝聚关爱合力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近年来,我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未保工作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同向发力,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

  作为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的牵头部门,市民政局牵头抓总,在局机关设立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各成员单位,建立了联合调研、情况通报、督查督办、专题研究等制度,确保办公室规范高效运转。先后与市妇联联合成立“阳泉市困境妇女儿童庇护中心”,与团市委联合成立“阳泉市流浪未成年人爱心驿站”,与市法律援助中心联合成立“阳泉市流浪乞讨人员与流浪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等,与公检法司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推动全市未保工作稳步发展。

  全市34个部门担当作为,齐抓共管,充分发挥联动效应。教育部门发挥主导作用,把儿童保障作为学校管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针对儿童及家长的政策宣传教育、心理健康引导、生活关爱服务等,同时,部署实施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机制。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人社等部门在家庭监护监督指导、摸底排查、教育关爱、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跟踪回访、医疗保障等关键环节和工作任务中相互配合、信息互享、资源统筹;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庭的困难帮扶、人文关怀,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互助活动。近年来,累计开展帮扶救助3000余次,走访慰问困境未成年人1476人次,发放救助金96.35万元。

  社会各界广泛融入,以高丽芳、耿玉庆等为代表的专业社工人才,大学生、爱心单位、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中来,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辅导、课业帮扶、经济援助、精神关爱等帮助,开展健康安全防护讲座、兴趣爱好培养、提供社会实践平台等服务1200余人次,全市形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

  4月27日,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倪春霞来到我市,就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进行调研,对我市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她说,阳泉市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工作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完善,部门联动密切,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及时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阵地,扎实开展救助保护;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探索创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实现了生活保障向全面关怀服务延伸和拓展。(薄红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