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关长城位于平定县城东35公里的娘子关镇新关村,是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史称井陉口西出之门,先秦九塞之一。固关长城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现存唯一可考石砌内长城,是我国最早的明代内长城,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称之“有小八达岭之风韵”。始建于公元前369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后经明代将领修复,现主要遗址有长城南段固关经将军峪至白灰口长约7公里,北段经岭后底至娘子关嘉峪沟约13公里,全部依山而建,用石头砌筑。在墙体的重要制高点上分别建有炮台、烽火台、哨台等。现存炮台、墩台11座,烽火台2座,哨台1座,药楼1坐,堞楼3座。长城周围还有西峰洞和关帝庙、老母庙、玄武庙、文昌庙、三官庙等十多座庙宇文物,楼阁亭台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固关与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被列为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同为“京畿藩屏”,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与娘子关相唇齿。关城初修于明正统二年(1437),当时叫“故关”。嘉靖二十二年(1543),“虏寇太原密迩故关,其关虽地当冲要,而旧城险不足,乃北筑于隘口”,而在今新关村建起一座新城。故关新城以石头砌筑,坚固厚实,依山涉险,锁住了晋冀咽喉,城防工程固若金汤,因此,改“故”为“固”,而称“固关”。 

  固关古城的规模,据《西关志·固关卷》记载是:“正城一座,周围二十三丈五尺,高厚不等,北门一座,重门一座,水门一空。瓮城墙一道,长十五丈。东梢墙一道,长一百二十八丈五尺。石梯子沟口新添西梢墙一道,长五百零一丈一尺。护城墩六座。”其中,瓮城建在正城之西。 

  瓮城  由固关城楼(又称西门)、瓮巷和驿道城楼组成,是建在正城外的月城。城墙和道路全部用清一色的石灰石砌筑而成。它起着加强防御、掩护城池和诱而歼敌的作用,在以长矛、大刀等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战争中,它是一道非常重要的防线。 

  固关城楼坐东面西,南临护城河,北依悬崖峭壁。西门城墙高10米,长20米,宽7米,雄伟高大。石碹门洞,高3米,宽2.4米。门额上镶嵌一块长方形石匾,阴刻横书“固关”两个大字,是明朝直隶监察御史王士翘亲笔所题。城楼面阔五间,是柱梁结构的重檐歇山瓦顶建筑,彩釉砖雕房脊,八角华檐凌空。内有木楼梯通往顶层,拾级而上,可俯瞰关前胜景。城楼东、西两面皆窗,穿堂中门对开。城楼北有长城随山而起,箭垛环立。 

  瓮巷  西起西门,东北到驿道门,是一道由西向东北弯曲的弧形巷道,宽5~7米不等,长87米,两侧是巨石垒筑的封闭式城墙,其形如瓮。在古代战争中,这种形式的城防建筑具有极大的欺诈性。敌人攻破西门,绝对看不见东北面的驿道门,以为进入了正城,一拥而入,正中了守军“请君入瓮”之计。守军关起城门,居高临下,矢石如雨,可歼敌于瓮巷之中,这叫“关门打狗”。 

  瓮道  是保存完好的古代驿道,全部由巨大的青石铺成。在石面上有两行车辙沟槽,宽10~15厘米,深5~10厘米,是千百年来无数过往车轮碾压而成的。据《平定县志》记载:“本县秦代始筑驿道,西达太原,东通冀省,至明清辟为山西的重要驿道干线”。在这条古驿道上,曾经过皇帝的辇车、军旅的战车和平民商旅的木轮大车,印记着中华民族的兴衰沧桑。

  驿道城楼  坐西面东,城墙高10米,宽8.5米,与南、北两翼长城相连。城门宽4.6米,高5.2米,门额镶一石匾,阴刻横书“古驿道”。城门内有一小门,筑有石台阶通往历史名人与固关展室和城楼。城楼面阔五间,是单檐硬山瓦顶建筑。 

  固关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出入此处者甚多。如秦王翦罚赵,秦始皇尸归咸阳,韩信“背水之战”,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康熙皇帝西巡,都经过此地。韩愈、司马光、韩琦、于成龙、孔尚任等也在这里留下了诗篇佳作。 

  但由于年时久远,战乱毁弃,加之民国二十一年(1932)筑简易公路。新中国成立后,修筑307国道,太(原)旧(关)高速公路,都是横穿古长城而过,使这一文物古迹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损坏。1998年至今,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文物部门的指导下,仅600多口人的新关村,总投义务工1.3万个,争取上级部门专项资金900多万元,修复了南北两段长城4000多米,修筑了关城楼、瓮城、陈列馆、敌楼、药楼、哨台、西峰寺、烽火台、307国道和太旧高速公路长城跨路桥、护城河、长城碑林、韩信下赵石雕像,以及登长城石栏杆台阶600多米等,再现了昔日雄关古道的风采,使之成为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旅游景点,是山西省东大门的一道靓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