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经之路。2021年阳泉市以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为目标,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效果明显。

  一、阳泉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率明显提高

   2021年末,阳泉市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4.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2万人,城镇化率达71.93%,比上年末提高0.7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3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51个百分点;乡村常住人口36.8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8.07%。我市城镇化进程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效应不断释放,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取得效果明显。

  (二)经济稳中向好,产业水平不断升级

  2021年,全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6亿元,实现增量17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473.7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427.5亿元,增长5.4%。一、二、三产比重为1.7:51.7:46.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9731元,按2021年平均汇率计算为10808美元。第二产业作为我市的主要支柱,对全市经济起到了支撑引领作用,是城镇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推动我市城镇化经济加快发展。2021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行业增加值增长13.3%,非煤工业增加值增长9.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6.0%,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6.5%。经济发展水平是城镇化的基础,工业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三)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市场繁荣稳定

  居民收支稳定增长。2021年,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10元,同比增长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464元,同比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030元,同比增长9.2%。

  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八大类商品有六类上涨,其中交通和通信类涨幅最大,同比上涨3.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0.2%,其中,煤炭行业价格上涨54.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6.3%。

  消费市场运行逐渐回归正常。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4.1亿元,增长11.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3.9亿元,增长21.9%。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303.1亿元,同比增长13.2;餐饮收入额24.9,同比增长10.4%。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27.6%,饮料类同比增长10.6%,烟酒类同比增长1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同比下降8.7%,化妆品类同比增长40.9%,金银珠宝类同比增长47.7%,汽车类同比增长8.4%,石油及制品类同比增长18.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22.3%,体育、娱乐用品类同比下降23.3%。

  (四)城市功能整体提升,城市环境日渐改善

  城市功能不断提升。2021年,全市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达到0.79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达到2.52万人,初中学生达到3.95万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市专利授权量为1165件,增长75.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8件,增长8.6%;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1524个,编制床位7380张,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1766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2021年,全市林业建设稳步推进,年末全市林地面积达25.5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2.3%;污染防控力度加大,2021年,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天数261天,达标天数比例71.5%,市区优良天数比例首次突破70%;PM2.5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2%,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PM10平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9%;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94,同比下降8.3%。

  二、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县(区)城镇化水平普遍提高, 但地区差异明显

  近年来,阳泉市各县(区)城镇化水平均普遍提高,但由于不同区域间受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等的作用和影响,城镇化水平地域间相差较大。全市5县(区)中,除矿区城镇化率为100%,城区城镇化率为99.44%外,其他3个县区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最低的盂县城镇化率为49.57%,与最高的矿区相差50.43个百分点。

  (二)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进一步提高

  阳泉市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差距依然 较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凸显。涉及到农村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产业支撑不足,就业岗位较少,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足。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城市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产业支撑力度不足

  要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要让转移人口进得来,住得下,能就业,能享受公共服务等,这一切就要靠经济发展,靠产业支撑。近年来全市经济进入转型换挡期,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从全市产业结构看,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工业大而不强、产业聚集程度也偏低,尤其是服务业占比较低。2021年,全市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46.6%。新增就业岗位不足,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制约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思路

  2021年,阳泉市城镇化发展不仅有数量上的提高,更有质量上的提升,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有“乡”到“城”的转变,已进入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双提升的阶段。我们应继续在提升城市品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引育创新人才、因地制宜推动城镇化发展上下功夫。

  (一)优化社会保障,增强城镇吸引能力

  各地方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首先要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力度,努力改革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加大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增加城市硬实力;同时也要加大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尽力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城市教育资源等投入,增强社会软实力。“软硬结合”,提升城镇综合实力,提高城市吸引能力。

  (二)优化户籍制度,增强人口聚集能力

  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推动重点群体落户政策的落实,进一步落实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教育、就业、社保和住房等公共服务,重点是放开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户籍限制,做好异地居住、异地就读、异地就医等多项工作,让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落到实处,使进城农民充分享受城镇化发展的成果;同时,要积极探索对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收益分配权的妥善处理机制,确保农民工进城无“后顾之忧”。最后,要降低进城人员的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真正做到进城人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使农业转移人口愿意进城、顺利实现市民化,增强全市城镇人口的聚集能力。

  (三)优化就业环境,增强人才吸引实力

  针对优质人才,除了增强城市软硬实力、放宽落户限制外,还要优化人才就业环境。一是要健全人才吸引机制,大力扶持本地的高精尖企业企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工作和就业机会,增强城镇吸引力;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对于选择传创业的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优惠措施,吸引人才回流;二是要加大对社会人才市场的投入力度,政府要根据当地市场的发展要求,对社会待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又针对性的进行技能培训;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织人员培训,培养企业中坚力量,加强企业竞争实力,促进全市城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