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月,阳泉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经济继续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多数行业发展趋好,主要指标好于同期,但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优、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需引起高度关注。

  一、总体情况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在库服务业企业102家,实现营业收入59.69亿元,同比增长4.6%,环比回落2.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增速28.6个百分点。

  实现利润总额3.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亿元,人均应付职工薪酬6.36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0.37万元,应交增值税12676.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91万元,期末用工人数21272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2人。

  (一) 增长速度逐月回落

  今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总量稳步增加,但受上年基数抬升等因素影响,增速总体呈逐月回落态势。

 

  规模以上服务业九大行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主要为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五大行业分别比上月增长1.06%、8.01%、1.37%、1.09%、33.52%,其余四大行业均有所下降。其中,回落最大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降幅达20.96%,主要还是受去年下半年疫情影响逐步减弱,基数不断提高的影响。

 

  (二)主要行业增速下降明显

  作为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营业收入总量占比最大的行业,1-11月,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19.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3%,受个别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以及部分企业年中合并注销因素的共同影响,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增速从2月的93.7%高点跌至15.3%,同时,仓储行业也因去年11月单月基数较大出现下滑。

   

  (三)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在市场需求有序释放,减负纾困措施有效落实等因素带动下,阳泉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稳步增长,企业效益明显好转。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利润总额3.75亿,同比增长75.1%,全市102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盈利企业63家,数量占到全市的61.8%,盈利额5.3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0.84亿元,盈利企业主要集中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等行业。

  从衍生指标看,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为83.9元,较去年同期降低1.7元;每百元营业收入费用11.3元,较去年同期降低0.6元。企业成本费用有效降低,效益效率进一步提升。

  (四)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四季度,全市服务业企业景气状态总体趋好。在被调查的96家服务业企业中,17.7%的企业认为本季度综合经营状况良好,72.9%的企业认为一般,两项合计高达90.6%,仅有9.4%的企业认为不佳,有26%的企业盈利增加,有25%的企业对下季度经营状况预期乐观,有65.6%的企业对下季度经营状况预期一般,两项合计超过九成企业对下季度发展充满信心。

 

  二、主要问题

  (一)县区发展不均衡,差异较大

  近年来,随着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各县区发展之间的差异性也越来越明显。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从单位分布数量和营业收入总量看,企业个数最多的为矿区27家,1-11月实现营业收入16.63亿元,占到全市总量的27.9%;数量最少的盂县只有10家,1-11月实现营业收入1.62亿元,仅占全市总量的2.7%。从增长速度看,高新区增长最快,增幅为18.2%,平定下降幅度最大,达21.7%。由此可见,县区之间服务业发展失衡现象严重。

 

  (二)行业发展不均衡,结构有待优化

  首先,阳泉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仍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艺术业、体育业、娱乐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单位数量少,企业发展缓慢,不能形成良好的产业聚集;其次,随着工业企业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服务业对工业的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然而我市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体量偏小、缺乏大型企业,发展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不能全面助力工业的发展;最后,按照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制度规定,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卫星传输服务业等10个门类中的35个行业大类,而我市现有的102家规上企业中,只有9个行业门类和15个行业大类,从门类看,覆盖率只有90%,从大类看,覆盖率仅有42.9%。

  (三)企业发展不均衡,抗风险能力较弱

  2020年,服务业受疫情冲击较大,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凸显。今年,随着疫情防控成效的显现,企业经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企业盈利能力依然较弱,亏损状态并未完全改变。随着疫情多地散发,全市规上服务业发展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利用“互联网+”探索服务业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鼓励实体企业利用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开展多元化营销和定制化服务。立足产业升级需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电子商务、总部经济、设计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多方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扩大生活性服务业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加大其在服务业中的整体比重,使生活性服务业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二是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来改变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高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比例,改变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和行业分布;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开扩新服务领域,提高现代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三)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创新型企业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培育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外包服务、休闲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培育初创型科技企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阳泉市建设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企业研究所等创新平台,助推我市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