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活力不断恢复,消费品市场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1-11月份,全市实现限上消费品零售额57.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5%;比2019年同期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5.4%。其中,11月份,实现限上消费品零售额6.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4%。

  一、限额以上消费品市场基本情况

  从经营单位所在地看,1-11月份,全市城镇市场实现限上消费品零售额40.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9%,比2019年同期增长3.7%,两年平均增长1.8%;乡村市场实现限上消费品零售额17.15亿元,增长15.4%,比2019年同期增长32.2%,两年平均增长15%。

  从消费类型看,1-11月份,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零售55.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9%,比2019年同期增长11.3%,两年平均增长5.5%;实现餐饮收入2.46亿元,增长37.8%,比2019年同期增长1.7%,两年平均增长0.8%。(详见表1)

  二、消费品市场主要特点

  (一)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与全省差距逐步缩小

  全市限上消费品市场虽然在全省排位中一直较为落后,但今年以来,全市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推进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政策,力促全市消费品市场加快回暖,与全省市场的增速逐步缩小。1-11月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20.5%,增速低于全省1.2个百分点,与全省的差距分别比1-8月、1-9月、1-10月缩小6.4、4.3、2.5个百分点。

  (二)石油及制品类增势稳定,支撑作用明显

  受石油类商品价格总体回升、成品油促销优惠活动推动,及疫情反复居民出行多选择私家车等因素影响,石油类商品销售大幅增长。1-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0.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9%,拉动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1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石油类商品零售额延续上月高增长势头,增长40.1%,拉动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8个百分点。

  (三)网上零售高速增长

  进入4季度以来,全市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持续高速增长。1-11月份,全市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74.0%,比限上单位零售额高53.5个百分点。说明在疫情影响下,电商经济新消费模式越来越受到市民青睐。(详见表2)

  三、消费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速持续下滑

  受全球芯片供应紧缺及上年同期已提前预支部分消费需求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半年以来汽车零售月度增速呈现逐月走低的趋势,11月份,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2.4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5%,当月增速已连续4个月下降,下拉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4.1个百分点。

  (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继续低迷

  近几年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线上购物的常态化,实体零售业受到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冲击和分流,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竞争压力愈发凸显。从当月数据看,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已经连续下降7个月处于负增长。11月当月,较上年同期下降22.8%,下拉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1.2个百分点;从累计数据看,连续下降3个月,1-11月份,下降5.3%,下拉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0.3个百分点。

  (三)餐饮企业发展状况不佳

  受全国疫情呈现多点发生、局部暴发态势影响,居民出行和就餐消费相关活动有所减少,从11月当月情况看,全市餐饮业确实受到一定影响。从消费类型看,全市限上餐饮收入今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较上年同期下降1.2%;从经营情况看,全市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下降11.8%,已经连续下降2个月。

  四、几点建议

  (一)营造安全消费环境,提振市场消费信心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着力稳工稳产稳商稳市,维护生产生活正常秩序。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适应消费趋势新变化,不断完善促进消费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加快补齐制约消费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健全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体系,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二)高度重视“限上”单位达限入库工作

  一定要认真抓好统计年报达限企业集中申报入库的时机,建议相关部门与各县区一起利用税务和市场部门资料,对商贸单位认真排查,多措并举积极完善企业相关财务利润资料,积极向统计部门提供入库线索及相关材料,争取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及个体户及时组织申报入库。

  (三)挖掘消费热点,培育市场增长动力

  针对全市消费品市场增长动力较为单一,对汽车、成品油类商品消费变化趋势依赖较大的情况,一方面应积极培育新的支柱性消费品,鼓励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等新兴消费品发展,尽快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新的销售方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断扩大线上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