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区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四上”企业从业人员趋于稳定,工资总额稳步提高,平均工资小幅增长,但分行业看,工资收入差距较大。

  一、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区“四上”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1.11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6人,增长0.05%。

  (一)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稳步提升

  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推进,全区“四上”企业三次产业就业格局更趋明显。上半年,“四上”企业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0.54万人、0.57万人,“四上”企业二、三产业就业结构比为48.8:51.2。与2020年同期比,二产占比下降7.54个百分点,“四上”企业中第三产业就业队伍日益壮大,比上年增加839人,比重提高7.54个百分点,吸纳就业人员能力稳步提升。

  (二)主导行业从业人员减少,制造业占比呈下降趋势

  分行业看,从业人员最多的依然是制造业,达到0.28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5.5%,占比虽然较上年同期下降19.1个百分点,但依然占主导地位;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24万人,占比21.36%;第三为建筑业,从业人员0.17万人,占比14.91%。从业人员增幅最大的行业为房地产业,增长163%;其次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增长66.1%和14.3%。6个行业从业人员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降幅最大的三个行业依次是: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 降幅分别为19.1%、9.4%、9.3%。

  上半年“四上”企业分行业期末从业人员占比图

 

  二、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平稳增长

  (一)工资总额稳步提高。上半年,全区“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达到2.56亿元,净增0.23亿元,增长9.9%,其中,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增加0.6亿元,增长86.3%。从产业看,第三产业工资总额1.1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0.23亿元,增长24.8%,对整体数据上拉作用明显。

  (二)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小幅提升。上半年,全区“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达2.25万元,增长0.5%,较全市(3.19万元)低0.94万元,增幅低于全市(16.7%)16.2个百分点。全区涉及的11个行业看,3行业平均工资超全市平均水平,有建筑业(28429元)、批发和零售业(24293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2255元),分别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08倍、1.08倍、1.15倍。低于全市水平的8个行业中,平均工资最低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7507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3464元)、房地产业(15478元),分别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74.88%、80.99%、84.1%。

  从平均工资增长幅度看,“6增5降”,6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超全区平均水平。增速最高的三个行业依次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93.7%、住宿和餐饮业52.4%、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19.2%。降幅最大的三个行业依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1.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7.4%、房地产业-16.4%。

 

  三、存在的问题

  (一)制造业从业人员规模缩小。上半年,全区制造业从业人员规模缩小,同比减少669人,下降19.1%。从业人数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是工业没有新达规企业入库,作为全区“四上”企业中从业人数最多的在库制造业企业,兆丰铝业有限公司从业人数占全区制造业从业人数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 但今年一直停产,人员分流,上半年从业人数为0。全区劳动力务工就业稳定性不强。

  (二)行业间收入差距明显。上半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5万元)比平均工资最低的卫生和社会工作业(1.23万元)高出2.27万元,前者是后者的2.85倍。

  (三)人员技能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区正着力申报国家级高新区,未来全区主导产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在现有人才基础上更应着力培养大批主导产业和新兴行业所需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以提高就业质量及就业稳定性,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四、几点建议

  (一)多措并举促进充分就业。一是搭建用工求职平台,定期举办现场招聘会,打通劳动者“求职有门”的便捷通道;二是摸清不同人群的培训意愿,了解劳动者的培训需求,根据他们对提高职业技能的意愿确定培训内容;三是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入校”专场招聘会;四是重视职业教育,根据企业需求设置学校技能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精准定位,培养一批企业需要的对口人才,填补用工缺口;五是召开针对性就业技能培训讲座,以“学政策、钻业务、强技能、优服务”为原则,提升企业干部职工业务水平,增强员工政策运用、解决问题、实际操作能力,推动就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

  (二)适当提高低收入行业工资水平,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从宏观上掌控工资收入的分配方式,加强对高收入行业的收入调节和对低收入行业的补贴,使得各行业的人均工资水平与社会经济相应增长,保障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最大限度地缩小贫富悬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对传统人员密集型企业,应积极鼓励企业改进工作方式方法,采取与线上平台合作,创新优化服务,开拓经营渠道,提高经营质量,积极帮扶不适应新岗位的人员进行再就业技能培训、推介,从而提升从业人员工资水平。

  (三)处理好 “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就业稳定的关系。“新冠”疫情增加了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给就业工作带来困难和不利影响。要加强科技、产业、就业部门的政策协调和合作,加强财税、产业、投资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相互衔接,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又要千方百计做好经济发展和稳就业、再就业工作。财政部门应划拨专门资金,建立专项短期贷款担保,解决小微企业当前流动资金困难的需求。有关部门应采取稳岗补贴措施,对不辞退或少辞退人员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社保补贴,力促企业维持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