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阳泉市转型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五年。五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聚焦七大产业板块,大力实施“项目兴市”战略,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良好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五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543.8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742.2亿元。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跨上7百亿台阶,总量较“十二五”末增加169.5亿元。 

    

   分产业看,2020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0.5、334.4、397.3亿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加1.2、72.9、124.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十二五”末的38969元增加到2020年的56294元,增加了1.7万元。 

   (二)增长水平稳中向好 

   五年来,全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以赴定经济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4.9%。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2.8%;第二产业年均增长4.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5.6%,高于GDP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7:48.1:50.2调整为2020年的1.4:45.1:53.5,第三产业领跑全市经济增长。 

    

   进入“十三五”之后,随着全国、全省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全市经济也由高速增长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来,2016-2019年GDP分别增长3.1%、6.2%、6.7%和5.0%,“十三五”年均增速较“十二五”期间回落0.9个百分点。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市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触底回升,增速由一季度的-0.3%逐季好转,最终全年实现3.6%的恢复性增长。 

   (三)财政实力稳步增强 

  五年来,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为全市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202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01.3亿元,是“十二五”末84.9亿元的1.2倍,年均增长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6.9亿元,是“十二五”末44.2亿元的1.3倍,年均增长5.2%。 

  (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全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加快项目建设,主要经济指标争先进位取得新突破,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成绩不断进步。2020年,全市综合结果得分由2017年的83.07分上升至89.03分,年均提高2分,在全省各市排位由2017年第9位前进至第7位。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一)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五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18.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1.3亿元,年均增长2.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9.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8亿元,年均增长2.9%。农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5.5万公顷以上,年均种植面积达到5.6万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3万公顷以上,年均种植面积达到5.4万公顷。每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21.6万吨以上,年均达到24.8万吨。 

    

  2020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5.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9%。其中,粮食种植面积5.5万公顷,增长2.9%;中草药种植面积577.4公顷,增长18.3%。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4.6万公顷,增长3.4%。全年粮食总产量23.1万吨,增长11.2%。其中,秋粮23.0万吨,增长10.7%。 

  (二)工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五年来,全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聚焦高质量转型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工业实现提质增效。“十三五”期间全市淘汰煤炭落后产能1190万吨,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3.6%,压减焦化产能60万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为17.5%,超出目标(15%)2.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133户增加到2020年的223户,年均净增18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4%。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2015年的1.42倍,年均增长7.3%,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16.5%提高到2020年的22.0%,提高了5.5个百分点。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在做好做精煤炭等基础产业基础上,努力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新建和技术改造进一步激发生产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转型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看,全年实现的增加值在2019年增长27.3%的基础上,2020年又增长6.1%,高于省考核目标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受华鑫电气电子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带动,增速高达100%;节能环保产业受阳煤股份煤层气开采行业增长带动,增加值增长5.0%。从新材料工业看,全市新型建材、乙二醇、人造石墨、气凝胶等发展加快,新材料工业增加值增速达9.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9.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从新能源工业看,全市新能源发电增加值增长8.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1%,拉动工业增长0.2个百分点。新能源发电量(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煤层气发电)达24.6亿千瓦时,占规上企业发电量比重为15.4%。从主要产品产量看,3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增长的18种,占总数60%。其中,原煤产量完成5657.3万吨,增长15.3%;洗煤产量完成1636.7万吨,增长6.8%。家用电热取暖器、钢绞线、工业锅炉和水泥熟料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128.9%、 70%、 65.9%和 58.9%。 

  (三)服务业撑起半壁江山 

  五年来,全市大力发展新型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加速迈向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业不断向高品质延伸,优质高效的服务业助推产业改造升级,提升百姓生活品质。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273.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97.3亿元,年均增长5.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由2015年的50.2%提高到2020年的53.5%,提高了3.3个百分点。其中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基本实现翻番,增加值由2015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亿元,年均增长14.4%。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的影响,全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及时出台《188体育在线|投注|官网:加快促进服务业恢复稳定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提振旅游市场、激发消费活力、支持商贸发展等不同维度全方位促进服务业恢复稳定增长,服务业各行业稳步复苏,较年初呈现逐月逐季回升的良好势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7%,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5.5%。从七大行业来看,除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外,其余行业均保持增长,其中,受商品房销售面积快速增长的拉动,房地产业增长最快,增长5.3%,占服务业比重为15.4%,拉动全市GDP增长 0.4个百分点。 

  三、内需外需双向发力,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一)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五年来,全市持续优化消费环境,着力改善消费供给,新型消费模式不断涌现,大宗商品消费不断增长,消费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5年的13795元增加到2020年的21919元,年均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5年的7263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54元,年均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5年的244.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90.4亿元,年均增长3.5%。限上商品销售类值中,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由2015年的10.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1.4亿元,年均增长14.7%。民用汽车保有量由2015年的18.3万辆增加到2020年的27万辆,年均增长8.1%。 

    

  2020年,全市相继出台一系列促消费、稳增长措施,大力推进复商复市,消费品市场低位开局,逆势上扬,基本趋稳。全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回升22.9、13.2和6.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书报杂志类和中医西药品类零售额增势较好,分别较上年增长26.3%、79.5%和29.7%。 

  (二)项目建设持续加快 

  五年来,全市大力实施项目兴市战略,以项目促转型,以项目促发展,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步伐,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四新”产业投资占比提高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5.1%。第二产业投资占比由2015年的43.3%提高到2020年的50.0%,提高了6.7个百分点。 

   

  2020年,全市聚焦“六新”突破,围绕“七大产业板块”,强化精准招商,狠抓项目建设,滚动开展“三个一批”“六晒六比”活动,全年签约项目121个,总投资684.7亿元,完成省定任务的142.4%,当年开工项目103个,当年开工率85.1%,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8.3%,工业投资增长28.7%、位居全省第二。 

  (三)对外贸易规模稳步扩大 

  五年来,全市实施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进出口贸易规模稳步扩大,开放型经济贡献日益突出。进出口总额由2015年127202万元增加到2020年150488万元,年均增长3.4%。其中,进口总额由2015年32967万元增加到2020年91373万元,年均增长22.6%。 

    

  2020年,我市对外贸易克服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呈现“逆势上扬、难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速达到46.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2.1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位。 

  四、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五年来,全市持续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0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018元,比2015年增加8604元,年均增长5.8%。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510元,比2015年增加5016元,年均增长7.5%。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3:1降低到2.1:1。“十三五”期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持续保持在80%左右。 

   

  (二)就业和社保水平明显提升 

  五年来,全市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十三五”时期,累计培训7万余人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12.4万人;202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7.43万人,比2015年增加10.9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6.80、27.68和24.87万人,比2015年分别增加1.75、2.14和0.29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三)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五年来,全市上下久久为功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气污染防治彻底打了翻身仗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的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市区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9.9%;PM2.5平均浓度降到46μg/m3,在“2+26”城市排名由倒数后三进位到正数前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十二五”末下降26.6%。国考断面劣V类水质全部退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国考、省考断面全面实现优良水质的地市。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20座矸山生态恢复治理示范工程全部完成。 

  (四)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五年来,全市实施基础教育“六个领先”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推行“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改革,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学校由2015年的2所增至3所,普通中学由81所增加至86所,招生人数由4.2万人增加至4.6万人。2020年末,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艺术表演团体6个、公共图书馆6个。平定武迓鼓《保卫娘子关》荣获全国第十八届群星奖,现代戏《泥火情》荣获山西省杏花奖,《铁血阳泉》和《三矿》分别获得全省“五个一工程”特殊贡献奖和优秀作品奖。 

  (五)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五年来,全市稳步推进“三特兴医”工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由2015年的1482个增至2020年的1539个(含村卫生室),同期床位数由7107张增至744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由8986人增至11059人,执业医师由3413人增至3769人。 

  展望“十四五”,我们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重点围绕“重塑竞争新优势,倾力打造晋东区域中心城”目标,聚焦“三城两区一基地”定位,努力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不断在“六新”上取得突破,确保实现转型出雏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高质量谱写阳泉“十四五”时期转型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