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市各重点经济领域均出现不同幅度地下滑。面对重重困难,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围绕“重塑竞争新优势,倾力打造晋东区域中心城”的战略目标,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总体来看,全年经济呈现了稳步复苏、持续向好的有利局面,主要经济指标逐月回升,创新驱动活力不断显现、转型发展稳步推进,经济发展韧性明显增强。但在经济恢复运行中仍有不稳定因素存在,尤其是前低后高的不均衡造成的翘尾因素,需在新的一年工作中引起足够重视。 

  一、全年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一)经济总量平稳增长 

  全年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42.2亿元,增长3.6%。分产业看,一产完成10.5亿元,增长3.5%;二产完成334.4亿元,增长5.7%;三产完成397.3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4%45.1%5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73.0%25.5% 

  

  (二)工业生产稳步回升 

  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4%,全年累计增长6.1%,增速比全国(2.8%)高3.3个百分点,比全省(5.7%)高0.4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升5.2个百分点,列全省第7位。 

  

  工业三大门类两降一升,全年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0.8%,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69.1%;制造业增加值下降3.1%,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18.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3.5%,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12.3% 

  从工业主要行业看,全年煤炭、电力和建材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0.9%17.1%,化学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降幅较大,分别下降39.2%44.5% 

  从各县(区)情况看,除城区和开发区分别下降12.7%24.6%外,其余县(区)均实现增长。按增速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矿区增长14.5%,平定增长5.3%,郊区增长5.0%,盂县增长3.3%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全年原煤产量完成5657.3万吨,增长15.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9.6个百分点;洗煤产量完成1636.7万吨,增长6.8%,增速比上半年回落4.1个百分点;发电量完成 160.2亿千瓦时,下降1.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9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增速由负转正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7%,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5.5%从七大行业来看,除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外,其余行业均保持增长,其中,受商品房销售面积快速增长的拉动,房地产业增长最快,增长5.3%占服务业比重为15.4%拉动全市GDP增长0.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1%,营利性服务业增长5.1%;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2.6% 

 

  (四)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推进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0%,比上半年回升1.2个百分点,比全国(2.9%)高7.1个百分点,比全省(10.6%)低0.6个百分点,列全省第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4.4%,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3%,拉动全市投资增长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8.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0.0%,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下降5.0%,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7.7%,负拉动全市投资2.8个百分点。 

  分县(区)看,县区投资均实现增长。郊区区域增长15.7%,其中郊区增长11.0%,开发区增长25.0%;矿区增长11.2%;城区增长10.9%;平定增长9.3%;盂县增长9.2% 

  从大项目看,全市亿元以上项目263个,有工作量的216个,完成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4.9%。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2个,有工作量的34个,完成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33.1% 

  (五)消费市场逐步回暖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0.4亿元,同比下降6.3%,增速比全国(-3.9%)低2.4个百分点,比全省(-4.0%)低2.3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0位。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2.7亿元,同比下降5.7%,降幅较三季度收窄7.2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9亿元,同比下降7.7%;乡村市场实现44.5亿元,同比增长2.1%。全年完成商品零售267.8亿元,同比下降6.0%;餐饮收入22.6亿元,同比下降9.2% 

  分县(区)看,增速排末位的城区-12.4%与排首位的郊区(4.9%)相差17.3个百分点;其余县(区)情况为:平定县(1.7%)、矿区(-3.8%)、盂县-3.9%)、开发区(-12.2%)。 

  (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快回升,金融存贷款持续增加 

  12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5亿元,同比增长283.2%全年完成56.9亿元,下降0.8%,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4.8个百分点,增速高出全省1.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7 

  从税收和非税收入看,2020年以来非税收入增速首次实现由负转正。税收收入完成34.3亿元,下降13.2%,列全省第11位;非税收入完成22.6亿元,增长26.7%,列全省第6位。 

  12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7.6亿元,全年完成154.2亿元,增长16.6%,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6.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位。 

  

 

  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877.6亿元,较年初增加141.0亿元;贷款余额1174.8亿元,较年初增加40.1亿元;存贷比为62.6% 

  (七)市场物价温和上涨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03.0%,涨幅比全国(2.5%)高0.5个百分点,由低到高列全省第8位。八大类商品呈现“五升三降”,除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下降外,其余均为增长,其中医疗保健类价格涨幅最大,同比上涨11.1% 

  ()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15.0亿元,增长46.1%,增速比全国(1.9%)高44.2个百分点,比全省(4.0%)高42.1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位。其中,出口完成5.9亿元,增长12.7%;进口完成9.1亿元,增长80.7% 

  (九)用电量降幅收窄 

  12月份,全社会用电量为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其中工业用电量为5.9亿千瓦时,下降1.8%全年全社会用电量为81.9亿千瓦时,下降1.1%,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7个百分点。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为0.4亿千瓦时,下降2.6%。第二产业用电量为60.8亿千瓦时,下降2.7%其中工业用电量为59.8亿千瓦时,下降3.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量为12.8亿千瓦时,增长0.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7.9亿千瓦时,增长10.5% 

  二、经济运行呈现的亮点 

  (一)经济发展韧性明显增强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各项主要指标均有较大的幅度下滑,但在各项利好政策刺激和抓生产保运行的双重带动下,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较年初总体呈现逐月逐季回升势头,经济发展韧性明显增强。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高3.93.8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高4.75.22.8个百分点,且各月累计增速均高于全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高9.71.2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高22.913.26.4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高31.924.822.3个百分点,在全省排位比3月末前进4位。 

  (二)工业转型势头强劲 

  在做好做精煤炭等基础产业基础上,全市努力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新建和技术改造进一步激发生产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转型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看,全年实现的增加值在2019年增长27.3%的基础上,2020年又增长6.1%(初步核算,尚未审定),高于省考核目标0.1个百分点,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受华鑫电气电子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带动,增速高达100%;节能环保产业受阳煤股份煤层气开采行业增长带动,增加值增长5.0% 

  从新材料工业看,全市新型建材、乙二醇、人造石墨、气凝胶等发展加快,新材料工业增加值增速达9.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9.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 

  从新能源工业看,全市新能源发电增加值增长8.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1%,拉动工业增长0.2个百分点。新能源发电量(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煤层气发电)达24.6亿千瓦时,占规上企业发电量比重为15.4% 

  (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全市上下聚焦“六新”突破,坚持“项目为王”,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产业投资占比等考核指标超出目标任务,新开工项目数量持续增加,工业技改、高技术、“四新”产业投资总量均大幅提高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0%,超出考核目标任务3个百分点。其中,产业类项目投资增长25.4%,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5%较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高出目标考核任务(48.8%5.7个百分点。在产业投资中,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5%,增速比去年提高55.6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6.4%,较去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从技改投资看,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8.3%,增速较上年提高15.3个百分点,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3个百分点,高于技改投资目标任务3.3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和全市投资的比重为38.1%19.1%,分别拉动工业投资和全市固定资产投资7.63.2个百分点。 

  从制造业投资看,计算机通信等先进制造业占全市制造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2.5%提高到34.6%,大幅提升32.1个百分点。全市制造业投资高速增长,同比增长28.5%,拉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4.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增速高达20.7倍。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2.5倍,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22.6%,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27.8个百分点。 

  从“四新”投资看,“四新”产业投资增长64.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8.9%,较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产业投资增长79.8%,占比6.1%,提高2.4个百分点;新材料产业投资增长39.2%,占比4.3%,提高0.9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6.9%,占比2.3%,提高0.7个百分点;新型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长75.1%,占比6.2%,提高2.3个百分点。 

  从新开工项目看,全年新开工项目346个,比上年增加14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05个,增加36个,增长52.2%,完成投资增长42.0%,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2.0个百分点。 

  (四)服务业发展积极向好 

  按照全省努力“争先进位”目标的总体要求,全市从三季度开始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业等主要经济指标监测和预警力度,通过刺激消费等举措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尤其进入12月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召开服务业专题会议,对服务业各行业逐个分析研究,开展服务业查缺补短专项行动,对各行业全面排查,靶向施策,全市服务业实现由负转正,市场活力不断释放。 

  全年服务业增长1.7%,增速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高23.42.9个百分点。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实现54.3亿元,占全省规上服务业企业总营业收入的3.8%,增长4.9%,高于全省10.6个百分点。服务业企业景气状况调查显示,企业订单预定量从一季度的46.1%逐步上升到四季度的82.0% 

  (五)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支撑有力 

  2020年全市努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积极推动复工复产,有力保障了煤炭生产。特别是进入采暖季以来,受寒潮天气影响,动力煤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带动产量上涨。全年煤炭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增速高于非煤工业14.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7.3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高2.6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生产稳定向好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受水泥、耐火等建材制品企业的有力带动,全市建材工业增加值增长17.1%,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3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比重8.8%,是除煤炭工业外工业经济的次拉动因素。 

  (六)创新驱动能力继续增强 

  全市重点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两大方向,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全市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看,截止12月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96家。全年新培育3家省级以上双创平台,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6家中试基地。 

  (七)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项部署,精准发力打好“蓝天保卫收官战”,多措并举推进水环境持续好转。 

  从大气环境看,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32,同比下降8.4%,优良天数比例256天,同比增加35天,优良天数比例69.9%,全省排名第7重污染天数3天,较去年同期减少10天。PM2.5平均浓度46μg/m3,同比下降9.8%,改善率全省排名第4PM10平均浓度78μg/m3SO2平均浓度20μg/m3NO2平均浓度41μg/m3CO平均浓度1.8mg/m3O3平均浓度176μg/m3。六项污染物平均浓度均同比下降。 

  从水环境质量看,全市国考断面水体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劣Ⅴ类水体比例为0。完成省下达的考核目标任务。 

  (八)综合质效稳步提升 

  在减税降费、延缓社保等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各项民生指标保持稳定,经济综合质效稳步提升。 

  从财政收入看,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6.9亿元,下降0.8%,降幅比三季度收窄22.3个百分点,增速高出全省1.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7。今年以来全市进一步加大存量国有资源资产盘活出让力度,非税收入增速实现首次由负转正。非税收入完成22.6亿元,增长26.7%,列全省第6位。 

  从民生支出看,截至12月底,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114.4亿元,同比增长10.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4.2%,增速列全省第3位。 

  从安全生产看,截止12月底,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1起、死亡13人,同比事故起数持平,死亡人数减少1人、下降7.14% 

  就业保障看,截至12月底,全市新增就业人数21842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4%,农村劳动力转移8347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4.3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1%,控制在目标4.5%以内;共开展了40个工种2.7万人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45.3%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一)工业经济运行不均衡 

  工业经济虽然实现稳步增长,但煤炭与非煤、传统与新兴发展不同步的情形依然存在。全年非煤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2%,降幅虽比上半年收窄1.9个百分点,但下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1个百分点。其中新兴产业增长0.9%,增速比传统产业低6.9个百分点。受个别规模企业停产制约,全年制造业出现负增长,占比不达考核目标,增加值比上年下降3.1%,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8.6%(初步核算,尚未审定),较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与省考核目标(上升0.6个百分点)相差4.6个百分点。 

  (二)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 

  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21.0%,降幅较上半年扩大14.8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降幅较大,同比分别下降26.2%15.1%,负拉动全市基础设施投资21.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3%,增速列全省末位,从今年三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落入负增长区间后,一直在负增长区间徘徊。 

  (三)消费持续恢复的动力仍显不足 

  虽然限上商品零售类值实现正增长的类别中增加了体育、娱乐用品和文化办公用品类,但两类商品类值仅占限上商品总类值的1.7%,难以对全市消费起到大的拉动作用。全市限额以上餐饮收入下降21.3%,降幅持续收窄,但受石家庄、晋中等地疫情反扑的影响,快速回升的动力依然不足。 

  服务业中占比较大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行业增加值仍为负增长,同比分别下降4.4%12.2%,两大行业负拉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7个百分点。 

  四、2021年经济运行的工作建议 

  2020年经济运行前低后高等受翘尾因素的影响,全市2021年经济运行将会面临前高后低和增长动能不足的压力。我们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各项重点工作,以保证“十四五”开局之年能够开好局、起好步。 

  (一)围绕“六新”抓突破,加快打造七大产业板块 

  一是新材料产业板块继续深化与如意、荣盛等行业领军集团合作深度,打造煤炭—纤维的生态产业链,不断延伸气凝胶、纳米洋葱碳等新材料产业链条。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板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布局5G、物联网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三是节能环保产业板块要提高固废综合利用率,建立覆盖面广、配套齐全的停车服务点四是新能源产业板块努力构建多元驱动的能源供给格局加快推动风光水蓄重点项目建设,注重氢能源制造、提取及利用。五是文旅康养板块积极融入三大旅游板块总体布局,完善两条旅游黄金走廊,聚焦文旅融合,形成文旅一体化同步推进,继续实施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六是现代物流产业方面以扩大晋东区域交通枢纽优势为目标,推动新型城轨交通项目和物流节点体系建设,完成重点物流园区和综合运输服务站改建工作。七是特色产业板块要积极扶持有机旱作农业、药茶、陶瓷等行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点带面,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升制造业对经济拉动作用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煤炭产业要推进西上庄煤矿、盂县坤宁煤矿建设,在稳定煤炭产量的基础上,持续优化产能结构,增加洗煤生产能力和比重;电力产业加快推进阳煤西上庄、晋能鑫磊电力外输项目的建设进度,实现“晋电送冀”;耐火产业要加强整合重组,重点开发新型耐火材料产品,形成产品种类丰富、产业配套齐全的耐火产业集群,重塑“中国耐材基地”品牌优势。二是做强增量和调优存量并举,一方面要做强增量,积极谋划布局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恢复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要调优存量,支持现有重点制造业企业在夯实基础、掌握核心技术上下功夫,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和关联技术升级。三是通过降低利率、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银行减少收费等,推动金融系统“合理让利”,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拓宽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渠道。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招商引资工作向纵深推进 

  一是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深入开展“六晒六比”活动,持续打造“六最”营商环境,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将项目推介、对接、签约转为线上模式,打造招商引资线上会客厅,线下要细化优化项目服务,及时查找项目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打通堵点、破除难点,力争实现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二是利用国家、省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让企业享受真“实惠”。如发挥自身煤电资源优势,形成有比较优势的电价洼地打造政策洼地,实现传统电力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赢发展三是做好三个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形成全市招商引资的“强磁场”,将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转型发展的主战场,滚动持续做好“三个一批”活动,在园区用地审批、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出实招,向企业释放政策红利,逐步形成全市招商引资的“强磁场”,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加速跑”。 

  (四)供需两侧齐发力,打造消费新模式 

  一是不断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步伐,增加优质商品供给,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二是加快推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支持大型实体商超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发展无接触式消费模式,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增长点。三是加强售后管理,大力推动统一收银模式,保障消费者权益。四是促进农村消费,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拓宽农产品进城、工业消费品下乡渠道,发挥以城带乡作用,推动城乡消费一体化发展。五是培育壮大流通主体,重点培育有竞争力的商贸企业,增强商贸企业引领生产、促进消费的能力,同时积极提升中小商贸企业活力,提高供需适配性。六是优化流通布局,推动商圈发展,推动商业街区建设,积极支持商贸企业品牌化连锁化经营,改造提升农贸市场,提升流通质量和效率。